科微学术

微生物学通报

  • 2012年第39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主编点评
    • 中国蜜蜂新病原的分离

      2012, 39(2):0272-0272.

      摘要 (1301) HTML (0) PDF 132.04 K (22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主编点评文章
    • 分离自我国蜜蜂的一株新的致病螺原体及其基本特性

      2012, 39(2):0273-0281.

      摘要 (1876) HTML (0) PDF 954.42 K (27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分离自我国患病蜜蜂体内的螺原体MF1006的基本生物学特征, 初步确定其分类地位及致病性。【方法】应用暗视野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螺原体形态, 运用常规螺原体分离和培养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和血清学方法研究螺原体分离菌株可能的分类地位, 并采用饲喂接种法研究其致病性。【结果】菌株MF1006具有典型的螺旋形和运动性, 能通过0.22 μm孔径的滤膜, 与我国之前发现的引起蜜蜂螺原体病的参比菌株Spiroplasma melliferum CH-1的基本生物学特征差异较大。S. melliferum CH-1抗血清对其没有抑制作用。根据16S rDNA、IT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显示, 菌株MF1006与在法国发现的引起蜜蜂“五月病”的Spiroplasma apis的亲缘关系最近。此外, 菌株MF1006对供试意蜂有较强的致病性。【结论】分离菌株MF1006是在我国蜜蜂体内发现的除S. melliferum以外的另一种致病螺原体。

    • >回顾点评
    • 植物内生菌是有待深入开发的资源宝库

      2012, 39(2):0282-0282.

      摘要 (1701) HTML (0) PDF 153.47 K (27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工业微生物学
    • 特异腐质霉内切葡聚糖酶Ⅱ基因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及酶学性质

      2012, 39(2):0145-0153.

      摘要 (1751) HTML (0) PDF 882.48 K (28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在毕赤酵母中表达特异腐质霉Humicola insolens的中性内切葡聚糖酶Ⅱ,并对其性质加以研究。【方法】利用RT-PCR的方法, 以特异腐质霉(Humicola insolens) NC3总RNA为模板, 克隆到中性内切葡聚糖酶Ⅱ基因(egⅡ)的cDNA。将其插入表达载体pPIC9K, 重组质粒经线性化后电击转化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菌株GS115。【结果】SDS-PAGE和酶活的检测结果均表明: egⅡ基因在毕赤酵母中成功表达。重组酶的部分酶学性质研究表明, 该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70 °C, 在65 °C以下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最适反应pH为6.5, 且在pH 6.0?7.0之间有较好的稳定性。【结论】用重组毕赤酵母可高效表达外源中性内切葡聚糖酶,为其今后在工业应用奠定了基础。

    • >环境微生物学
    • 一株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去除菌的鉴定及其去除条件

      2012, 39(2):0154-0161.

      摘要 (1718) HTML (0) PDF 762.47 K (34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从养殖污泥中分离筛选优良亚硝酸盐去除菌, 并对其去除条件进行研究。【方法】从养殖污泥中分离亚硝酸盐去除菌, 进一步通过测定比较分离菌株对亚硝酸盐的去除率, 筛选优良的亚硝酸盐去除菌, 通过API ID32GN细菌鉴定系统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法对其进行鉴定, 采用单因子法研究其去除亚硝酸盐的条件。【结果】从养殖污泥中分离筛选了一株优良的亚硝酸盐去除菌AQ-3, 其对50 mg/L亚硝酸盐的去除率高达99.47%。菌株AQ-3被鉴定为鲍曼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 (GenBank登录号: JF751054.1), 其16S rDNA序列与基因库中不动杆菌属菌株的16S rDNA序列有99%?100%的同源性, 而且与鲍曼氏不动杆菌KF714株(GenBank登录号: AB109775)的亲缘关系最近。菌株AQ-3去除亚硝酸盐的最适初始pH范围为7?9, 最佳碳源为乙酸钠和丁二酸钠, 而且随着初始菌浓度的不断增大, 菌株AQ-3对亚硝酸盐的去除率显著升高; 随着亚硝酸盐浓度的不断增大, 菌株AQ-3对亚硝酸盐的去除率逐渐降低。【结论】在丰富亚硝酸盐去除菌种质资源的同时, 为该菌在养殖水体中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 反硝化除磷菌筛选及其特性研究

      2012, 39(2):0162-0171.

      摘要 (2025) HTML (0) PDF 935.20 K (29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反硝化除磷菌特性。【方法】通过微生物筛选和生物学特性研究方法, 从对虾养殖池塘中筛选出多株可在有氧条件下同时具有反硝化除磷功能的菌种。【结果】菌株LY-1可在18 h内将初始量为10 mg/L的亚硝酸盐氮降低至0.04 mg/L, PO43?-P降低至0.05 mg/L。在DO浓度为5.0?5.9 mg/L时, 该菌反硝化除磷率近100%。试验选取具有反硝化除磷功能的枯草芽孢杆菌为阳性对照菌, 大肠杆菌为阴性对照菌, 比较研究了菌株LY-1在不同pH、温度、盐度、PO43?-P浓度、亚硝酸盐浓度时反硝化除磷的强弱, 在pH为5?9范围时, 该菌亚硝酸盐氮去除率近99%, PO43?-P去除率86%; 温度为30 °C时, 该菌反硝化除磷率近100%; 盐度为5‰?15‰、PO43?-P浓度为10 mg/L、亚硝酸盐氮浓度为20 mg/L时, 该菌亚硝酸盐氮和PO43?-P去除率均可达99%。【结论】菌株LY-1反硝化除磷性能显著高于对照菌(P<0.05)。通过菌株LY-1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初步鉴定为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

    • >农业微生物学
    • 应用BOX分子标记技术筛选南苜蓿高效根瘤菌菌株

      2012, 39(2):0172-0179.

      摘要 (1709) HTML (0) PDF 381.10 K (25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应用BOX-PCR技术对12株南苜蓿(Medicago polymorpha)接种根瘤菌菌株在土壤中的竞争结瘤能力进行研究, 以占瘤率的高低配合植物生长性状最终确定与南苜蓿共生的高效根瘤菌菌株。【方法】对接种根瘤菌产生的南苜蓿根瘤进行分离培养, 选择部分结瘤菌株和12株全部供试接种菌株进行BOX分子指纹图谱研究, 经过对图谱的比较与分析获得了各接种菌株的占瘤率。【结果】在供试菌株中, 来自于云南盈江的菌株SWF67523占瘤率最高, 为93.33%, 说明菌株SWF67523具有较强的竞争结瘤能力, 该菌株对南苜蓿干重增幅也较高, 为100%; 菌株SWF67409来自于云南楚雄, 其占瘤率略低于菌株SWF67523, 但其对提高植物干重的贡献最大(增幅106.5%); 来自于云南楚雄的菌株SWF67394占瘤率较低, 但其结瘤率高, 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用也较明显。【结论】将根瘤菌菌株的竞争结瘤能力纳入南苜蓿高效根瘤菌菌株的筛选中, 研究获得了一株竞争结瘤能力强、显著提高植物生物量的菌株SWF67523, 以及促生根瘤菌菌株SWF67409和SWF67394, 为生产高效根瘤菌菌剂提供了物质基础。

    • 辽宁省辣椒疫病菌多态性及致病力分化研究初探

      2012, 39(2):0180-0190.

      摘要 (1569) HTML (0) PDF 1.20 M (23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明确辽宁省辣椒疫病菌多态性及致病力分化与区域性关系。【方法】利用SRAP技术对辽宁省25个辣椒疫病菌菌株进行了PCR扩增及NTSYS-PC聚类分析, 用灌根法进行致病力分化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SPSS 11.5分层聚类分析。【结果】利用筛选出的27组引物对25个菌株进行扩增, 得到578条条带, 每对引物多态性比率在84%?100%之间, 多态性丰富; 供试菌株间遗传相似性较高, 相似系数0.56?0.91, 以相似系数0.68为阈值划分, 25个菌株可聚为4组。试验菌株80%为中等致病力, 聚类结果较为分散。【结论】供试菌株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菌株致病力强弱分化区域特征性规律不明显。

    • >兽医微生物学
    • 高致病性2型猪链球菌毒素-抗毒素系统SezAT的鉴定与活性研究

      2012, 39(2):0191-0202.

      摘要 (1992) HTML (0) PDF 827.61 K (29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我国高致病性2型猪链球菌05ZYH33基因组的89K毒力岛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 发现存在一对与化脓链球菌Epsilon-zeta (ε-ζ)同源的Ⅱ型毒素-抗毒素系统(Toxin-antitoxin system, TA)——SezAT, 推测该系统具有稳定89K毒力岛使其不易丢失的作用。验证SezAT为有活性的TA系统。【方法】对SezAT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 RT-PCR验证SezAT共转录特性; 在大肠杆菌中选择性地诱导表达毒素蛋白SezT和抗毒素蛋白SezA; 最后通过同源重组技术敲除SezAT系统。【结果】sezAT由同一操纵子控制, SezT可抑制细菌生长, SezA可中和SezT的毒性作用, 同源重组成功获得sezT敲除突变株。【结论】证实SezAT为一对有活性的毒素-抗毒素(TA)系统, 为进一步研究SezAT可能发挥稳定89K毒力岛的功能, 同时获得89K毒力岛缺失突变株并深入认识89K在我国高致病性SS2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 >药物微生物学
    • 利用响应面法优化α-糖苷酶抑制剂发酵培养基

      2012, 39(2):0203-0210.

      摘要 (2042) HTML (0) PDF 853.35 K (26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采用响应面法对戈壁三素链霉菌PW409发酵合成α-糖苷酶抑制剂的培养基进行优化。【方法】采用Plackett-Burman法筛选影响α-糖苷酶抑制剂产生的关键因素,用最陡爬坡试验逼近关键因素的最大响应区域, 采用Box-Behnken设计以及响应面分析法, 得到各因素的最佳浓度,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对发酵液中α-糖苷酶抑制剂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酵培养基中可溶性淀粉、KNO3和K2HPO4的浓度对α-糖苷酶抑制剂的产量影响较大。优化后的培养基组成为: 可溶性淀粉9.01 g/L, KNO3 11.0 g/L, K2HPO4 0.32 g/L, MgSO4?7H2O 0.50 g/L, FeSO4?7H2O 0.01 g/L, pH 7.5。【结论】在此优化条件下, 链霉菌PW409发酵液对麦芽糖苷酶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22 mg/L, 抑制活性较优化前提高了近10倍。发酵液中的1-脱氧野尻霉素含量可达7.84 mg/L, 较优化前提高了668倍, 米格列醇的含量可达0.94 mg/L, 较优化前提高了10倍。

    • 微生物转化法生产度洛西汀中间体手性醇菌株的鉴定

      2012, 39(2):0211-0218.

      摘要 (1832) HTML (0) PDF 1.23 M (32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获得以DKTP为底物合成度洛西汀关键中间体手性醇(S)-DHTP的菌株。【方法】采用常规及改进的微生物转化法从土壤中进行筛选。【结果】筛选获得一株菌株, 能够将底物DKTP对映选择性地还原为(S)-DHTP, 且具有较高的转化率(>90%)和几乎绝对的对映体过量值(e.e.>99%), 改进的筛选方法更为简便高效。形态学特征和26S rDNA序列分析综合判断, 该菌株属于红酵母属, 命名为红酵母Rhodotorula sp. 507。【结论】供试菌株能够高效地、不对称地生物还原DKTP成度洛西汀前体物(S)-DHTP, 使大量获得度洛西汀前体原料变得经济可行。

    • >医学微生物学
    • 脑膜炎大肠杆菌K1株ppk1基因致病机制初探

      2012, 39(2):0219-0225.

      摘要 (2134) HTML (0) PDF 452.36 K (29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构建脑膜炎大肠杆菌K1 (Escherichia coli, E. coli K1)株E44的聚磷酸盐激酶1 (Polyphosphate kinase 1, PPK1)基因敲除株, 并对其生物学功能进行初步研究, 为明确ppk1基因在E. coli K1株致脑膜炎机制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利用自杀质粒pCVD442及基因同源重组技术敲除E. coli K1株E44中的ppk1基因, 构建ppk1缺失突变株Δppk1; 体外比较野生株和突变株在低营养及氧化压力情况下的生存能力; 考察二者对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uman 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HBMEC)的黏附能力; 通过测定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 LDH)释放活性, 比较野生株和突变株对HBMEC的损伤效应。【结果】PCR及序列分析证实, 突变株缺失全长ppk1基因。与野生株E44相比, ppk1突变株Δppk1在低营养环境中和氧化刺激条件下的生存能力明显降低。相对于E44, Δppk1对HBMEC的黏附能力减弱。与HBMEC孵育后, 突变株孵育组HBMEC的LDH释放活性明显低于野生株孵育组。【结论】ppk1对E. coli K1株E44在低营养环境中的生存、抵抗氧化压力, 以及黏附HBMEC和对细胞的毒性损伤有重要作用。

    • 沙眼衣原体分泌性蛋白Pgp3滴鼻免疫增强小鼠对衣原体生殖道感染的保护作用

      2012, 39(2):0226-0236.

      摘要 (1681) HTML (0) PDF 2.07 M (21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免疫途径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 Ct)分泌性蛋白Pgp3的免疫保护效果, 分析其可能的保护机制, 以确定Pgp3蛋白疫苗在Ct疫苗研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泌性蛋白Pgp3经滴鼻或肌注途径免疫雌性Balb/c小鼠, 免疫60 d后, 阴道接种鼠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muridarum, Cm) 建立生殖道感染动物模型, 在该模型中评价Pgp3蛋白疫苗抗Cm感染的保护效果, 并探讨其机制。【结果】滴鼻或肌注免疫后, 小鼠血清及生殖道中检测到了特异性抗体; 小鼠脾淋巴细胞产生IFN-γ、IL-17及IL-5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滴鼻免疫组IFN-γ水平升高较肌注组更显著(P<0.05); Pgp3蛋白滴鼻免疫组小鼠经Cm生殖道感染后, 阴道带菌时间明显缩短, 输卵管病理改变轻而肌注免疫组其保护作用不明显。【结论】Pgp3蛋白经滴鼻免疫可有效诱导小鼠产生明显的抗Cm保护效应。其可能的免疫保护机制与诱导Th1型为主的细胞免疫应答及高效价的特异性抗体有关, 提示Pgp3蛋白疫苗具有潜在的疫苗研究与开发价值。

    • >专论与综述
    • 元转录组学在微生物群落研究中的应用

      2012, 39(2):0237-0245.

      摘要 (3274) HTML (0) PDF 445.14 K (41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环境微生物多样性复杂庞大, 蕴藏着丰富的基因资源, 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工具的出现, 对未培养微生物的研究愈加深入。元转录组学(Metatranscriptomics)是在元基因组学之后新兴的一门学科, 目前已渗透到了当前许多的技术和领域, 对于了解微生物代谢等生物过程中所涉及的基因和途径是一种很重要的工具。综述了元转录组学的基本概念, 讨论了其与目前被用于基础和应用研究的元基因组学相比的优势, 对元转录组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在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重点描述。

    • 枯草杆菌耐药转运蛋白Bmr及其基因bmr的表达调控研究进展

      2012, 39(2):0246-0253.

      摘要 (1558) HTML (0) PDF 764.50 K (25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枯草杆菌多重耐药转运蛋白Bmr是其主要的耐药外排蛋白之一, 由位于基因组DNA的bmr基因编码, 介导对多种抗生素、杀菌剂等药物的耐药性。bmr基因的表达受到BmrR及MtaN的转录调控, 二者均属于MerR家族调节子。关于近年对多重耐药转运蛋白Bmr和调节蛋白BmrR、MtaN的结构、生理功能及作用机制等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 酿酒酵母在纤维素乙醇生产中对毒性化合物的耐受机理研究进展

      2012, 39(2):0254-0263.

      摘要 (1570) HTML (0) PDF 536.70 K (27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木质纤维素生产燃料乙醇的过程中, 前期预处理所产生的抑制剂会影响酵母的正常生长和后续的发酵过程。为减小抑制剂的影响所采取的一些脱毒策略往往造成糖的损失和生产成本的增加, 这在实际生产与经济上是不可行的。因此, 具有强的抑制剂耐受性的酿酒酵母菌株对于提高纤维素乙醇产率是十分重要的。近十年来, 对于酿酒酵母胁迫耐受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着重介绍目前酿酒酵母对抑制剂耐受机制的研究现状, 包括一些关键性基因的表达及代谢通路过程分析等。同时也介绍一些应对抑制剂提高酵母发酵能力的措施。

    • >生物实验室
    • 全细胞高通量筛选a-氨基酸酯水解酶突变体的方法

      2012, 39(2):0264-0271.

      摘要 (1760) HTML (0) PDF 389.28 K (34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高效敏感的高通量筛选方法,用于筛选头孢克洛合成活性提高或热稳定性提高的a-氨基酸酯水解酶。【方法】根据头孢克洛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生成的衍生物在340 nm处有特征吸收峰的原理,制作出标准曲线。采用全细胞96孔板紫外分光光度法高通量测定a-氨基酸酯水解酶突变体的头孢克洛合成活性。【结果】头孢克洛含量与△A340?405在(0.1?0.6)×10?3 mol/L浓度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服从朗伯-比尔定律, 平均回收率为99.8%?101.3%。一轮定点饱和突变产生的2 300个克隆经该方法的筛选, 获得3株kcat提高40%以上, 4株半失活温度较野生型提高5 °C以上的突变体酶。【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每天筛选量可达到2 000个反应, 达到高通量筛选的要求。

本期文章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