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微学术

微生物学通报

  • 2016年第43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43(1)目录

      2016, 43(1).

      摘要 (1240) HTML (0) PDF 2.26 M (15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43(1)封面

      2016, 43(1).

      摘要 (1043) HTML (0) PDF 23.77 M (11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主编寄语
    • 主编寄语

      2016, 43(1).

      摘要 (1043) HTML (0) PDF 1.06 M (13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主编点评
    • 微生物酶依然是国内同行研究的重点

      2016, 43(1):1-1.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68001

      摘要 (1567) HTML (258) PDF 214.04 K (18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工业微生物学
    • 过表达TatAdCd转位酶对枯草芽孢杆菌脂肪酶分泌的影响

      2016, 43(1):2-8.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318

      摘要 (1740) HTML (323) PDF 551.51 K (19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过表达枯草芽孢杆菌Tat运输途径的TatAdCd转位酶对促进脂肪酶分泌的影响。【方法】用cdd基因的串联启动子和前导区,替换tatAD-CD操纵子的启动子和前导区,并在染色体sacB基因位点整合表达;采用qRT-PCR方法表征tatAD-CD操纵子的表达水平;用脂肪酶表达质粒pHP13L转化TatAdCd转位酶过表达菌株,构建产脂肪酶重组菌。通过测定脂肪酶活性,以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考察TatAdCd转位酶过表达对脂肪酶分泌的影响。【结果】tatAD-CD操纵子被过表达,其胞内mRNA相对水平提高了185倍。TatAdCd转位酶的过表达,使脂肪酶发酵单位提高了40%。【结论】使用cdd基因的串联启动子和前导区,能够有效地过表达目的基因;枯草芽孢杆菌脂肪酶可以同时经由Sec途径和Tat途径分泌;过表达TatAdCd转位酶,能够显著提高脂肪酶的分泌量。

    • β-呋喃果糖苷酶的固定化及其在低聚乳果糖合成中的应用

      2016, 43(1):9-16.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260

      摘要 (1672) HTML (354) PDF 1.89 M (20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索适宜的树脂作为载体固定β-呋喃果糖苷酶,并研究该固定化酶催化合成低聚乳果糖。【方法】选择9种大孔吸附树脂和碱性离子交换树脂固定β-呋喃果糖苷酶,筛选固定化效果较好的树脂作为载体。用聚乙烯亚胺(PEI)修饰得到PEI-树脂,采用吸附法将酶固定于PEI-树脂上,并对固定化条件进行优化。考察固定化酶的重复使用稳定性及其催化合成低聚乳果糖的能力。【结果】通过筛选发现大孔阴离子交换树脂D311固定化效果较好,经过PEI修饰后,D311固定化效果显著提高。用PEI修饰的载体PEI-D311固定果糖苷酶,最优固定化条件为:PEI浓度2%,加酶量103 U/g,吸附温度25 °C,吸附pH 6.0?8.0,吸附时间8 h。最优条件下固定化酶活达57 U/g,酶活回收率达55.3%。用固定化酶催化水解1 mol/L蔗糖,重复利用15批载体酶活没有明显降低。用固定化酶催化合成低聚乳果糖,8 h内低聚乳果糖产量最高达到137 g/L。【结论】PEI-D311固定的果糖苷酶具有较好的重复使用稳定性及较高的低聚乳果糖合成能力,这为固定化酶法生产低聚乳果糖研究奠定了基础。

    • arcA基因提高大肠杆菌对有机溶剂的耐受性

      2016, 43(1):17-25.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249

      摘要 (1623) HTML (321) PDF 1.67 M (23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将来源于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 JUCT1)的基因arcA (编码精氨酸脱亚胺酶)整合到Escherichia coli JM109(DE3)基因组中,以提高该菌对有机溶剂的耐受性。【方法】以P. putida JUCT1的基因组为模板扩增基因arcA,并与pET-20b(+)连接后导入E. coli JM109(DE3)中,验证该基因提高E. coli JM109(DE3)对有机溶剂的耐受性。利用Red同源重组的方法将arcA整合到E. coli JM109(DE3)基因组中。【结果】 E. coli JM109(DE3)/pET-20b(+)-arcA在添加了2.0% (体积比)环己烷、0.1% (体积比)甲苯、4.0% (体积比)萘烷和0.1% (体积比)丁醇的培养基中培养8 h后,其OD660由初始的0.2分别上升到0.8、0.9、1.8和1.3。将arcA成功整合到E. coli JM109(DE3)基因组中,获得了具有较好遗传稳定性的溶剂耐受E. coli JM109(DE3)宿主菌株。【结论】外源基因arcA能提高大肠杆菌菌株的有机溶剂耐受性,为工业化应用中耐溶剂微生物菌株的构建提供了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

    • >环境微生物学
    • 中高温污泥厌氧消化系统中微生物群落比较

      2016, 43(1):26-35.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483

      摘要 (2385) HTML (339) PDF 873.91 K (30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结合中温与高温消化两者优势的两相厌氧消化工艺可能是推进污泥厌氧消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探究和比较中温和高温污泥厌氧消化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异同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中温和高温厌氧消化系统中细菌与古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信息和真菌的内转录间隔(ITS)序列信息,利用基因芯片(GeoChip 5.0)检测病毒和病原菌致病基因的信息,以对比中温和高温条件下微生物群落在物种组成和功能基因层面上的异同。【结果】中温和高温条件下细菌和古菌在群落物种组成上存在显著差异,病毒和病原菌毒性基因也显著不同,而两种系统中真菌群落的物种组成相似且丰度相对较低。中温条件下产甲烷古菌和未分类微生物相对丰度较高,而高温条件下产酸及嗜热菌相对丰度较高,且高温消化后病毒和病原菌毒性基因相对丰度下降。微生物群落结构与COD、TS和VS有着显著相关性。【结论】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功能基因在中高温的污泥厌氧消化系统中显著不同,从而解释了两个系统功能的差异。微生物群落的形成与进水参数相关,说明微生物对进水条件敏感。

    • 硫氧化菌种脱除硫化物生成单质硫限制性因素优化

      2016, 43(1):36-43.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355

      摘要 (1693) HTML (387) PDF 1.75 M (24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针对硫氧化菌种较为特殊的生化特性,优选其氧化硫化物生成单质硫过程的相关限制性因素,以提高该类菌种生成单质硫效率。【方法】采用一株典型脱硫菌Thermithiobacillus tepidarius JNU-2 (T. tepidarius JNU-2)氧化硫化物生成单质硫。研究该菌株在以Na2S2O3为能源底物时的培养特性和脱硫性能,并结合单因素实验对菌株氧化硫化物生成单质硫的限制性因素进行优选。【结果】T. tepidarius JNU-2在以Na2S2O3为唯一能源底物培养时的μmax为0.207 h?1,最终生物量为4.0×106 cells/mL。98%的Na2S2O3在24 h时被消耗殆尽,此时单质硫产量达到最大值为0.8 g/L。随后单质硫逐渐被氧化利用,最终稳定在0.2 g/L。经过对该过程主要限制性因素进行单因素实验优化,确定最佳碳氮源、MgSO4、FeSO4和能源底物条件分别为:CO2、NH4Cl 0.5 g/L、MgSO4 0.5 g/L、FeSO4 0.1 g/L和Na2S2O3 15.0 g/L。优化后的氧化Na2S2O3生成单质硫过程的最大生物量可达4.8×106 cells/mL,单质硫产量提升至1.14 g/L。相较于未优化之前,单质硫的产量提高了42.5%。【结论】优化该过程主要限制性因素可有效提高化能自养型T. tepidarius JNU-2氧化硫化物生成单质硫效率。

    • >基础微生物学
    • 滇金丝猴粪便微生物GH10家族木聚糖酶基因多样性

      2016, 43(1):44-50.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299

      摘要 (1506) HTML (439) PDF 446.08 K (19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滇金丝猴粪便微生物中GH10家族木聚糖酶的基因多样性。【方法】以野生和半圈养滇金丝猴粪便微生物宏基因组DNA为模板,用GH10木聚糖酶简并引物扩增木聚糖酶基因片段,利用pMD19-T载体构建细菌克隆文库并进行分析。【结果】从野生和半圈养滇金丝猴粪便微生物克隆文库中分别获得26、28条GH10木聚糖酶基因片段,与GenBank中木聚糖酶序列一致性分别介于58%?95%、63%?81%之间。比对分析表明,两种环境中的GH10木聚糖酶均来自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未培养细菌。野生滇金丝猴粪便微生物的GH10木聚糖酶基因来源于uncultured bacterium和Butyrivibrio、Bacteroides、Ruminococcus、Sphingobacterium、Chryseobacterium、Clostridium、Bacillus 7个属;而半圈养滇金丝猴粪便微生物的GH10木聚糖酶基因来源于uncultured bacterium和Clostridium、Paludibacter、Sphingobacterium、Ruminococcus、Roseburia、Chryseobacterium 6个属,其中两种环境都存在来源于Ruminococcus、Clostridium、Chryseobacterium、Sphingobacterium的GH10木聚糖酶。【结论】滇金丝猴粪便微生物中含有丰富的GH10木聚糖酶基因,且野生和半圈养两种不同环境中GH10木聚糖酶基因的微生物来源存在一定差异。该研究丰富了动物胃肠道中GH10木聚糖酶基因多样性,并为新型木聚糖酶的开发和滇金丝猴胃肠道微生物资源的利用奠定了基础。

    • 雷公藤植物内生Micromonospora sp. M66生产的一组吲哚生物碱

      2016, 43(1):51-59.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106

      摘要 (1565) HTML (336) PDF 2.85 M (19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稀有放线菌——雷公藤内生小单孢菌(Micromonospora sp. M66)的次级代谢产物,为微生物药物或农用生物制剂开发提供结构多样的化合物资源。【方法】利用薄层层析、正(反)相硅胶柱层析、凝胶层析、液相色谱等技术对M66菌株中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波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最终分离纯化了7个单体化合物,结合质谱与核磁技术对这7个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解析和鉴定,它们属于一组吲哚生物碱。化合物2是重要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化合物3对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细胞P388、枯草芽孢杆菌和酿酒酵母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化合物6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结论】化合物3-7首次从小单胞菌中鉴定出来,表明该小单孢菌具有较强的利用吲哚或色氨酸合成次级代谢产物的能力和挖掘生物碱类药物的潜力。

    • 锁掷酵母油中营养成分的分离和鉴定

      2016, 43(1):60-68.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296

      摘要 (1442) HTML (280) PDF 1.68 M (20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一种新来源的微生物油脂的主要组成。【方法】对锁掷酵母(Sporidiobolus pararoseus)油中的主要功能性成分用两次硅胶柱层析进行分离纯化,得到9种物质。对这9种物质用薄板层析法、液相色谱洗脱和质谱法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结果】这9种物质为角鲨烯、β-胡萝卜素、γ-胡萝卜素、麦角固醇酯、红酵母烯、三甘酯、游离脂肪酸、麦角固醇和红酵母红素。其中麦角固醇的总浓度为3.2 g/kg油,16.7%的麦角固醇以麦角固醇酯的形式存在,角鲨烯的含量为1.25 g/kg油,类胡萝卜素含量为0.4 g/kg油。分析了麦角固醇酯和三甘酯中的脂肪酸组成,锁掷酵母油含有约73%的油酸,它可以作为良好的单不饱和脂肪酸来源。【结论】锁掷酵母油可能成为功能性油脂的来源。

    • >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
    • 苏云金芽胞杆菌Sigma K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与纯化

      2016, 43(1):69-75.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191

      摘要 (1453) HTML (384) PDF 690.80 K (19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纯化苏云金芽胞杆菌HD73的转录调控因子Sigma K (σK)。【方法】PCR扩增出苏云金芽胞杆菌HD73中sigK基因的ORF (open reading frame)装载到带有His标签的表达载体pET21b上,转入到表达菌株BL21(DE3)中获得重组菌株BL21(pETsigK),通过SDS-PAGE、镍柱亲和纯化、阴离子交换纯化和凝胶迁移实验(EMSA)等方法对Sigma K蛋白进行提取、纯化和生物活性分析。【结果】正确表达出大小约为27 kD的His-Sigma K蛋白,并获得了纯化的蛋白。EMSA结果表明纯化的His-Sigma K蛋白可以与受其控制的cry1Ac基因启动子结合。【结论】表达和纯化了His-Sigma K蛋白,His-Sigma K具有与受其控制的启动子结合的功能。

    • >农业微生物学
    • 柑橘青霉菌CYP51B基因和上游调控区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016, 43(1):76-87.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258

      摘要 (1680) HTML (301) PDF 2.54 M (20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克隆柑橘青霉菌(意大利青霉菌,Penicillium italicum) CYP51的同源基因,并对基因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通过PCR及染色体步移技术得到基因的完整序列及上下游调控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对基因的结构进行分析:使用NNPP分析软件预测转录起始位点,并利用TFSEARCH1.3软件分析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利用SWISS-MODEL在线软件对蛋白进行同源模建。【结果】克隆得到了意大利青霉菌CYP51的同源基因,命名为PiCYP51B。获得的PiCYP51B及上下游调控区序列总长为3 496 bp,包括上游910 bp和下游834 bp的序列。PiCYP51B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全长1 575 bp,编码524个氨基酸。该基因含有3个分别为74、51、52 bp的内含子,分别位于247 bp与320 bp之间,519 bp与569 bp之间,1 635 bp与1 686 bp之间。PiCYP51B 5′上游调控区序列的总长为579 bp。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转录起始位点位于上游458 bp处;上游调控区不仅包含启动子的核心结构序列TATA盒(位于?25 bp处),也包含多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如Abd-B、ADR1、AP-4、GATA-1、CdxA、Clox和Oct-1等。在上游调控序列中嘌呤含量高,而且从+387 bp处开始存在4个连续高嘌呤含量的热激转录因子特异性结合位点(HSF);在+106 bp处开始存在3个连续的CdxA转录因子结合位点。选用人CYP51晶体结构(PDB ID:3LD6)为模板,利用SWISS-MODEL在线软件构建了意大利青霉菌CYP51B蛋白的结构模型。【结论】克隆了意大利青霉PiCYP51B基因,其上游含有多个热激应答转录因子特异性结合位点(HSF)表明其参与逆境应答。该基因作为意大利青霉菌CYP51的同源基因,可能与青霉菌对真菌药物的抗药性密切相关。

    • 转异源chi基因的Bt工程菌株的生防潜力评价

      2016, 43(1):88-96.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113

      摘要 (1393) HTML (339) PDF 1.75 M (17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构建增强抑制真菌能力兼杀虫的苏云金芽胞杆菌多功能生防菌株。【方法】将含有组成型高效表达启动子、地衣芽胞杆菌chiMY基因的重组质粒pDM,转化进杀虫活性高且有一定抑菌活性的Bt519-1菌株。酶谱分析方法确认Bt519(pDM)组成型异源表达几丁质酶。室内测定工程菌株抑菌谱,计算抑菌效率,确定最敏感的植物病原真菌,进行植物盆栽病害防治的应用潜力评价。将不同浓度的Bt粗酶液灌入甜椒幼苗根部,12 h后接种辣椒疫霉孢子液,接种2 d后开始观察,记录发病株数。自7 d起调查植株发病情况统计并分析防治效果。【结果】SDS-PAGE及酶谱分析证明,Bt519(pDM)能够特异表达68 kD蛋白,该蛋白为异源几丁质酶ChiMY。抑菌谱测定证明,工程菌抑制效率达到90%以上的有5种真菌,其中最明显的是辣椒疫霉。盆栽实验证明,Bt519(pDM) 7 d的防效为73.2%。工程菌株对棉铃虫的半致死浓度(LC50)为121.26 mg/L。【结论】Bt519(pDM)是一株有应用潜力的生防菌株。

    • 西瓜食酸菌RND蛋白家族外排转运体cusB基因抗铜功能研究

      2016, 43(1):97-106.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40917

      摘要 (1626) HTML (328) PDF 1.40 M (21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RND外排泵中cusB基因突变对西瓜食酸菌抗铜性的影响。【方法】采用Tn5转座子随机插入基因组制备筛选得到突变体,通过双亲杂交的方法构建功能互补菌株,并从西瓜食酸菌抗铜性、胞外纤维素酶和胞外蛋白酶分泌、胞外多糖产生、生物膜形成、致病性及过敏性反应等方面阐明RND外排泵中MFP蛋白亚基对西瓜食酸菌的影响。【结果】突变体ΔcusB在含有1.25 mmol/L或2.5 mmol/L CuSO4的KMB平板上不能生长,cusB基因的突变导致西瓜食酸菌的胞外多糖分泌和生物膜形成与野生型有差异,但不影响胞外纤维素酶、胞外蛋白酶、致病性及过敏性反应。【结论】RND外排泵相关基因cusB的突变会影响西瓜食酸菌的某些生物学特性,并导致病菌对铜十分敏感。研究以RND外排泵转运重金属为导向初步解析了西瓜食酸菌的抗铜机制。

    • 粘帚霉几丁质酶GcCHI1的结构鉴定及其抑菌作用

      2016, 43(1):107-115.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062

      摘要 (1428) HTML (293) PDF 2.32 M (29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分离纯化自链孢粘帚霉(Gliocladium catenulatum) HL-1-1菌株的几丁质酶GcCHI1进行化学结构鉴定,并测定该酶对几种病原真菌的抑菌机制。【方法】几丁质酶GcCHI1化学结构鉴定采用Nano-ESI-MS/MS技术。该酶对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病原菌孢子萌发和病原菌菌核萌发的抑制作用采用牛津杯法等方法。【结果】获得几丁质GcCHI1胰蛋白酶水解肽段的肽质量指纹谱图,较好的MS/MS图谱,以及3个肽段的氨基酸序列(均<15个氨基酸),分别为LYNSNDAIEAFISR、VIGYFTQWGIYGR、LNLGIGYYGR。经Mascot数据库检索认为与来自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ls 34S1的几丁质酶A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几丁质酶GcCHI1能明显抑制立枯丝核菌、油菜菌核病菌、番茄灰霉病菌等多种植物病原真菌的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菌核萌发。【结论】几丁质酶GcCHI1对多种植物病原菌有抑制作用,因此几丁质酶GcCHI1是HL-1-1菌株抑菌作用的机制之一。

    • >食品微生物学
    • 镇江香醋醋醅抑菌活性及机理的初步分析

      2016, 43(1):116-122.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208

      摘要 (1527) HTML (314) PDF 1.07 M (23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镇江香醋醋酸发酵过程中醋醅及其主要酿醋功能微生物的抑菌活性。【方法】采用琼脂扩散法评价醋醅和功能微生物的抑菌效果,并考察加热、蛋白酶解、透析等不同处理对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影响。【结果】醋醅水提取液及4种酿醋功能微生物(Acetobacter pasteurianus、A. pomorum、Lactobacillus helveticus、L. plantarum)的发酵上清液对4种指示菌具有明显的生长抑制效果。发酵上清液中的抑菌活性物质具有一定耐热性和蛋白酶敏感性,分子量小于8 kD。【结论】镇江香醋醋醅及其所含醋酸杆菌和乳酸杆菌对环境微生物具有生长抑制活性,且抑菌活性物质的种类具有多样性。

    • >兽医微生物学
    •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水貂远端肠道细菌群落组成(英文)

      2016, 43(1):123-130.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173

      摘要 (1853) HTML (248) PDF 1.10 M (19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水貂远端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多样性。【方法】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水貂远端肠内容物细菌的组成和多样性。【结果】从10只健康水貂远端肠道内容物样品中得到146 287高质量序列代表17个菌门、167个细菌属。水貂肠道细菌以厚壁菌门(59.99%)、拟杆菌门(16.2%)、梭杆菌门(11.5%)、放线菌门(5.9%)和变形菌门(5.3%)为主,其中厚壁菌门最为丰富。厚壁菌门中的梭菌目是最丰富的目,而梭菌目中的链球菌占有50%以上的OTUs,是最大的细菌属。【结论】水貂肠道内存在复杂的微生物区系,这对进一步研究水貂对营养物质吸收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 应用PCR-DGGE和Real-Time PCR分析健康与腹泻獭兔盲肠菌群

      2016, 43(1):131-139.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276

      摘要 (1559) HTML (507) PDF 1.10 M (23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獭兔腹泻发生后盲肠菌群结构的变化情况,为微生态防治断奶兔腹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分别提取5只健康和腹泻獭兔盲肠内容物总DNA,应用PCR-DGGE及Real-Time PCR技术比较分析獭兔盲肠中菌群结构的差异。【结果】腹泻獭兔PCR-DGGE图谱条带丰富度、均匀度、多样性指数与健康獭兔相比差异均不显著,但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能够将腹泻组和健康组区分开。Real-Time PCR检测显示,腹泻獭兔盲肠正常菌群普雷沃氏菌、梭菌类群Ⅰ数量与健康獭兔相比没有变化(P>0.05);链球菌属、梭菌类群Ⅳ和ⅩⅣa、白色瘤胃球菌、溶纤维丁酸弧菌、普拉梭杆菌等有益微生物数量显著降低(P<0.01),而埃希氏大肠杆菌数量却显著升高(P<0.05)。【结论】獭兔腹泻发生后盲肠有益微生物数量降低,有害微生物数量升高;菌群结构有差异但不显著(P>0.05),腹泻獭兔盲肠菌群结构有复杂化的趋势。

    • >药物微生物学
    • 甘油对粒毛盘菌DP5胞外多酚积累的影响

      2016, 43(1):140-146.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254

      摘要 (1601) HTML (1041) PDF 799.37 K (19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明以甘油为碳源促进粒毛盘菌DP5积累多酚的可能原因。【方法】对碳源种类、甘油浓度、曲酸、抑制剂和前体等对多酚产量和生物量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以甘油为碳源,能显著提高粒毛盘菌胞外多酚产量。甘油浓度为20 g/L时,胞外多酚产量最高,达到0.664 g GAE/L,并在发酵液中检测到曲酸,其含量为0.25 g/L。向以蔗糖为碳源的发酵液添加曲酸,胞外多酚含量从0.209 g GAE/L提高至0.376 g GAE/L。以甘油为碳源的发酵液中,酚氧化酶活性较低。粒毛盘菌DP5通过莽草酸途径和聚酮途径合成多酚,甘油有利于莽草酸途径和聚酮途径前体物质的合成。【结论】粒毛盘菌以甘油为碳源合成出曲酸,曲酸抑制多酚向黑色素的转化;甘油促进多酚前体的合成,从而提高了粒毛盘菌胞外多酚的积累量。

    • >医学微生物学
    • 猪链球菌2型不同mrp基因型与毒力的关系

      2016, 43(1):147-155.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232

      摘要 (1416) HTML (346) PDF 10.09 M (16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猪链球菌2型(Streptococcus suis serotype 2,SS2)是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且有强弱毒株之分,但至今仍缺少合适的毒力标志基因来鉴定致病性SS2。本文旨在研究mrp基因型与SS2毒力的关系。【方法】通过PCR方法鉴定不同SS2菌株的mrp基因型。再通过“内标”化的斑马鱼感染模型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测定不同mrp基因型菌株的毒力水平和mrp转录水平。【结果】根据PCR结果可将53株SS2分为mrp-A型(27株)和mrp-B型(26株)两种基因型;mrp-A型菌株比mrp-B菌株毒力偏强,且A型菌株中mrp转录水平更高。【结论】发现mrp基因在SS2中分布广泛,但不同菌株中mrp基因型不同,mrp-A型菌株的致病力更强。而且,以mrp非保守区域作为诊断靶点能有效鉴定SS2强毒株。

    • >简报
    • 猪链球菌7型噬菌体裂解酶Ly7917催化域的裂菌活性

      2016, 43(1):156-163.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230

      摘要 (1355) HTML (284) PDF 984.69 K (18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揭示链球菌噬菌体裂解酶Ly7917催化域CHAP的核心功能域,为进一步改造裂解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表达纯化分别从N端截短的Ly7917及从C端截短的LyCHAP各蛋白,基于平板裂解试验和浊度递减试验,比较各截短蛋白之间的活性差异,以及添加Ca2+后各蛋白的活性变化。【结果】发现催化域蛋白LyCHAP与Ly7917全酶的活性差异不显著,LyCHAP的N端序列对其活性影响较大,不宜截短;而C端依次截短后,活性逐渐降低。C端截短20个氨基酸的LyCHAP1?130,在添加1 mmol/L Ca2+后活性最强。【结论】Ly7917催化域CHAP的核心功能域为1?130 aa,推测其具有Ca2+结合区域,并发现LyCHAP1?130在Ca2+参与下裂菌活性可媲美Ly7917全酶。预示着LyCHAP1?130可以替代全酶应用于之后的临床试验。

    • 白皮锦鸡儿种子内生细菌的分布与分离鉴定

      2016, 43(1):164-171.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605

      摘要 (1506) HTML (352) PDF 481.05 K (66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对荒漠环境有良好适应性的白皮锦鸡儿种子可培养内生细菌的多样性。【方法】采用种子表面灭菌、种皮与种仁分离、可培养细菌分离纯化、对pH及盐的耐受性、16S rRNA基因序列扩增和系统发育分析进行系统研究。【结果】从白皮锦鸡儿成熟种子种皮和种仁分别分离纯化到6株和26株内生细菌,其中分离自种皮的菌株最适pH均在9.0以上,且有3株最高可耐受pH 14.0,有5株可耐受10%的NaCl;分离自种仁的菌株pH耐受范围明显低于种皮,但有12株对NaCl的耐受性可达10%。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显示,30株与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接近,相似率95%?99%,其中13株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的相似率为96%?99%,11株与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相似率为95%?99%;1株与单孢菌属 (Sphingomonas sp.)相似性为99%,1株与大肠杆菌属(Escherichia sp.)相似性为98%;【结论】白皮锦鸡儿种仁内生菌数量和种类均高于种皮,体现出其可培养内生菌在空间分布的分异性及种类的多样性,且推测其种皮内生菌对盐碱的高度耐受性应与其环境适应性相关。

    • >专论与综述
    • 细菌硝酸盐异化还原成铵过程及其在河口生态系统中的潜在地位与影响

      2016, 43(1):172-181.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288

      摘要 (1784) HTML (417) PDF 1.87 M (35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细菌硝酸盐异化还原成铵(DNRA)过程能够将河口沉积物中的硝氮转化为氨氮,是河口生态系统中潜在的重要氮循环过程之一。本文介绍DNRA机理与分类,综述河口生态系统中DNRA的地位与影响,并总结河口生态系统中几种重要生态因子对DNRA过程的调控与影响。目前DNRA的机理还有待完善。深入研究各类河口生态系统中环境因子对DNRA的调控与影响机制,并研发新的研究方法,将为我国河口地区的水资源保护和生态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 金黄色葡萄球菌非编码小RNA的研究进展

      2016, 43(1):182-187.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214

      摘要 (1754) HTML (483) PDF 1.00 M (22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 aureus)是困扰全球公共卫生及人类健康的重要病原菌,其引起的各种临床感染与该菌表达的多种毒力因子密切相关,而这些毒力因子表达受到调节性因子的精确调控,在细菌致病机制中发挥着核心作用。非编码小RNA (Small non-coding RNA,sRNA)是基因表达的一类重要调节因子,可使细菌对环境因素做出反应,调节其应激适应性及毒力因子表达。但到目前为止,仅少数金黄色葡萄球菌sRNA的生物学功能得到阐述。本文将针对这些调节性sRNA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乳酸菌肽聚糖的研究进展

      2016, 43(1):188-197.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222

      摘要 (1646) HTML (448) PDF 1.33 M (61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肽聚糖是乳酸菌细胞壁的必需成分,它的化学结构较为保守固定,而其合成是一个涉及多步反应的复杂过程。乳酸菌肽聚糖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比如免疫增强功能、抗感染、抗肿瘤及抗过敏等。本文对乳酸菌肽聚糖的组成结构和生物学活性进行了简要的介绍,重点综述了近年来乳酸菌肽聚糖代谢及其调控过程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乳酸菌肽聚糖未来研究的方向。

    • 人工合成启动子文库研究进展

      2016, 43(1):198-204.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267

      摘要 (1356) HTML (579) PDF 418.81 K (31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合成生物学的发展,人工合成功能元件在代谢工程领域显示出巨大应用潜力。启动子是调控基因转录水平的重要元件,可以利用人工合成启动子文库对代谢途径进行精细调控,使基因适量表达,实现代谢途径的组合优化。文章综述了人工合成启动子文库的研究进展,评述了不同文库的构建策略,讨论了人工合成启动子文库在代谢工程领域的应用,并展望了人工合成启动子文库的发展方向。

    • 多氧霉素及其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

      2016, 43(1):205-210.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275

      摘要 (1565) HTML (548) PDF 2.10 M (25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多氧霉素(Polyoxins)是高效广谱抗真菌核苷类抗生素,在农业上广泛用于防治植物真菌病害。本文综述了多氧霉素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尤其是武汉大学组合生物合成与新药发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近年来在该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克隆、生物合成途径的阐明以及多氧霉素组合生物合成等多个方面的研究进展与成果,并对今后以多氧霉素为代表的核苷类抗生素的生物合成研究进行了展望。

    • >高校教改纵横
    • 水质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模块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2016, 43(1):211-216.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253

      摘要 (1368) HTML (307) PDF 425.13 K (20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校采用模块化教学形式开展水质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该模块由菌落总数测定、总大肠菌群测定及生理生化反应测试以及大肠菌群的血清学测试3个单元实验组成。实验内容以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微生物指标(GB/T 5750.12-2006)》规定的程序进行编排。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模块实验的标准化操作,让学生树立标准化意识;通过连贯的模块化实验将卫生学检验实验转换为带有基础性的细菌分类学实验,在培养学生微生物学检验操作能力的同时,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大肠杆菌的各种分类学鉴定方法。该模块的考核形式是学生参照专业机构的检验报告出具校园湖水的水质检验报告以及提交研究论文。水质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模块的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微生物数量研究能力和细菌分类研究能力,有利于学生开展创新型研究。

    • 高师院校微生物学课程探究式教学实践与思考

      2016, 43(1):217-221.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289

      摘要 (1349) HTML (336) PDF 396.02 K (17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特点,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结合中学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开展探究式教学实践。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师范生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意识与能力,以学生体验为主线,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等方面入手,加强教师引导及与中学生物教学的联系。教学实践表明,微生物学教学中结合中学生物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师范生学习兴趣,促进主动思考,提高其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意识与能力,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

    • 美国教学型大学微生物学教学模式初探

      2016, 43(1):222-225.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218

      摘要 (1298) HTML (290) PDF 404.39 K (17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依据笔者深入美国班尼迪克大学课堂学习为基础,结合与微生物学专业教师的交流及合作,并针对学科定位、生源及课程特点,从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等方面探讨了“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着重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以启发及兴趣教学法为主,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及课外科研活动相互协调。该研究为我国微生物学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 科学利用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提高微生物学实践技能

      2016, 43(1):226-229.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243

      摘要 (1243) HTML (293) PDF 397.74 K (19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的诞生,掀起了形态教学方式的革命,为微生物实验教学提供了崭新的理念和实用的平台。文中探讨了在高校微生物学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如何科学合理利用数码显微互动系统,创造一种全新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效率。

    • 与微生物学密切相关的两门公共选修课教学改革初探

      2016, 43(1):230-234.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684

      摘要 (1544) HTML (318) PDF 501.35 K (17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公共选修课程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与“土壤生物学”是与微生物学密切相关的两门公共选修课,全校不同年级的本科生都可选修。经过五年多来对课堂教学的不断改进,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课堂教学和考核方法。首先设置了学生试听课,并详细介绍该门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授课方式和考核方式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决定是否选修,保证选修学生对该课程有一定的兴趣;其次是改进教师授课方式,老师系统讲授大部分内容,讲授主要采取互动式教学,部分内容采用先放视频,一些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设置问答题、选择题或者改错题请学生们在课堂上讨论和总结,然后再回顾重点视频内容,小部分的课程内容鼓励学生进行ppt演讲;第三,改进课程考核方式和成绩考评机制,制定并优化了PPT演讲评分规则,鼓励学生阅读翻译高水平专业英文文献。五年多的教学实践表明,这些教学改革有效提升了公选课的教学质量。

本期文章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