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微学术

微生物学通报

  • 2011年第38卷第10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主编点评
    • 砷和硫酸盐污染土壤的细菌多样性

      2011, 38(10):1591-1591.

      摘要 (1644) HTML (0) PDF 120.59 K (19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主编点评文章
    • 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受砷和硫酸盐污染的土壤细菌多样性(英文稿)

      2011, 38(10):1592-1601.

      摘要 (1790) HTML (0) PDF 319.51 K (27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了解普通耕地土壤(Nor-1)和受砷及硫酸盐污染土壤(Sul-1)中的细菌组成和多样性差异, 对2个不同土壤样品直接提取总DNA, 通过PCR扩增16S rRNA基因并建立文库, 对文库克隆进行核糖体DNA扩增片段酶切分析(ARDRA)和测序, 构建系统进化树。从Nor-1土壤样品中测序获得23个16S rRNA基因序列, 分析序列系统发育关系表明, 共包含 Acidobacteria (12.3%, 8/65)、Actinobacteria (3.1%, 2/65)、Firmicutes (21.5%, 14/65)、Nitrospira (3.1%, 2/65)和Proteobacteria (60%, 39/65)等5个不同细菌门。而从Sul-1土壤样品中测序获得19个16S rRNA基因序列, 分析序列系统发育关系表明, 共包含 Firmicutes (29.5%, 13/44)和Proteobacteria (70.5%, 31/44)等2个不同细菌门。结果表明, 受高浓度的砷和硫酸盐的影响, Sul-1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相较于普通耕地土壤(Nor-1)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多样性明显下降, 但有大量具有较强的污染物降解能力的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相关序列在Sul-1土壤细菌群落中被发现。

    • >回顾点评
    • 堆肥过程中的微生物种群结构

      2011, 38(10):1602-1602.

      摘要 (1377) HTML (0) PDF 204.99 K (20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环境微生物学
    • 一株高锰氧化活性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和多铜氧化酶基因的克隆与结构特性

      2011, 38(10):1465-1472.

      摘要 (2038) HTML (0) PDF 483.65 K (30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锰氧化物是Mn(Ⅱ)经生物和化学氧化后形成的矿物成分, 在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而不同种类的细菌对Mn(Ⅱ)的氧化作用是自然界中氧化锰矿物形成的主要成因。从山东崅峪采集的铁锰结核棕壤中分离得到一株具有高锰氧化活性的土壤杆菌, 其对Mn(Ⅱ)的氧化作用活性明显高于其它分离菌株, 达到65 μmol/L。通过个体形态与培养特征观察、生理生化反应、G+C mol% 测定和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等鉴定, 确定该菌株为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命名为MB266。进一步对该菌株参与锰氧化作用的多铜氧化酶基因mco进行了克隆、序列与基因结构分析(GenBank登录号: JF682492)。结果表明, 该基因编码的MCO蛋白与已报道的大肠杆菌Ⅲ型多铜氧化酶的氨基酸同源性达99%, 而与已被深入研究的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 MnB1菌株锰氧化酶CumA的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仅有19.2%, 但MCO与CumA二者的一级结构中都存在2个保守的铜氧化超家族, 而每个保守结构域内又都存在2个保守的铜离子结合位点, 且二者在二级结构上都存在多个β-折叠片, 并形成2个β-桶结构域, 这些结构上的共性可能与它们均具有对Mn(Ⅱ)的氧化活性有关。大肠杆菌野生菌株具有锰氧化活性这一特性目前尚未见于文献报道。

    • 可可西里碱性土壤样品细菌的分离和生物学特性

      2011, 38(10):1473-1481.

      摘要 (2259) HTML (0) PDF 440.81 K (24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可可西里是位于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的自然环境保护区, 由于当地的恶劣气候特点, 其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很少被研究。采用5种分离培养基对来源于可可西里的12个盐碱土壤样品进行选择性分离, 共分离得到5株细菌。其中4株菌分别属于游动微菌属(Planomicrobium)、库克菌属(Kocuria)、气球菌属(Aerococcus)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 另有一株乳黄色的嗜碱耐盐细菌CPCC 100153, 其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结果显示与最相近的地杆菌属(Geomicrobium)相似性仅为93.5%。综合分析CPCC 100153菌株的形态学、生理生化、化学分类特征、遗传与发育学特征等表型和基因型数据, 该菌既与芽孢杆菌科内的相近分类单元的嗜碱菌有很多相似之处, 也具有明显区别之处, 可能为一个潜在的新属。

    • >基础微生物学
    • 干酪乳杆菌L-乳酸脱氢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纯化及酶学性质

      2011, 38(10):1482-1487.

      摘要 (1687) HTML (0) PDF 477.55 K (35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L-乳酸脱氢酶(L-lactate dehydrogenase, L-LDH)是发酵生产L-乳酸中催化丙酮酸转化成L-乳酸的关键酶。以干酪乳杆菌G-02 (Lactobacillus casei G-02)基因组DNA为模板, 克隆得到L-LDH基因(ldhL), 经序列分析后将其连接到表达载体pET-28a(+)上, 构建成重组质粒pET-ldhL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DE3)中, 实现ldhL基因的表达。30 °C加入IPTG诱导表达后, 经镍柱亲和层析纯化的重组蛋白样品通过SDS-PAGE分析, 约在40 kD处出现显著的特异性条带。对表达的L-LDH生物学特异性研究显示: 重组L-LDH的比酶活为1 722 U/mg, 最适反应温度为40 °C?45 °C; 果糖-1,6-二磷酸(FBP)为别构激活剂, 使最适pH向中性方向偏移(pH为6.6?6.8), Mn2+可拓宽最适酶活pH范围; Mn2+、Ca2+和Mg2+对L-LDH有激活作用, 而Zn2+对L-LDH有抑制作用。

    • >农业微生物学
    • 产表面活性素和伊枯草菌素A菌株的筛选及其脂肽类产物的特性

      2011, 38(10):1488-1498.

      摘要 (2515) HTML (0) PDF 775.53 K (39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血琼脂平板法, 从菜园土壤中分离到8株代谢表面活性剂的菌株, 比较各菌株的排油性、抑菌性, 根据合成脂肽类物质表面活性素(Surfactin)和伊枯草菌素A (Iturin A)必需的sfp、ituD和lpa-14基因设计引物, 结合PCR的方法筛选到一株具广谱抗菌性且含有sfp、ituD和lpa-14 3个关键基因的细菌XZ-173。经过生理生化试验测定和16S rDNA序列系统发育学分析, 将其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通过红外光谱(FT-IR)分析该菌株代谢产物, 初步鉴定为脂肽类物质, 并对照高效液相色谱(HPLC)与标准品比对结果, 确定含有Surfactin和Iturin A组分。该菌株产生的脂肽粗品能使纯水的表面张力降低至26.6 mN/m, 临界胶束浓度(CMC)为500 mg/L, 具有很好的乳化性能, 对立枯丝核菌和青枯菌表现出很好的拮抗活性。因此, 产脂肽细菌XZ-173是一株应用前景广阔的功能菌。

    • >食品微生物学
    • 上海市进口火龙果软腐病病害分析

      2011, 38(10):1499-1506.

      摘要 (2715) HTML (0) PDF 581.99 K (32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病原形态学和真菌rDNA-ITS分子标记及Fusarium oxysporum种特异性序列分析, 对引起上海市水果市场销售的进口火龙果软腐的市场病害进行了分离与鉴定, 明确了两种主要的致病真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单隔镰刀菌(Fusarium dimerum)。其中, F. oxysporum为引起进口火龙果采后软腐的最主要病原真菌, 该菌最适生长温度和致病温度均为25 °C, 光照条件下的致病性强, 在15 °C和35 °C条件下致病性明显降低, 5 °C和45 °C条件下该菌无法正常生长和致病, 并且该菌还能够引起香蕉、番茄、葡萄等多种水果腐烂。系统研究引起进口火龙果采后软腐病病原真菌的生物学特性, 为进口火龙果采后病原真菌有效控制方法的制定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 >药物微生物学
    • 利用假病毒技术研究抗HIV-1药物的作用机制

      2011, 38(10):1507-1517.

      摘要 (1595) HTML (0) PDF 658.47 K (32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假病毒系统对5种具有抗HIV-1活性的天然化合物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 建立了一种可在普通实验室进行抗HIV-1作用机理研究的实验平台。通过构建假病毒系统, 利用定量PCR实验分析感染细胞内病毒生命周期早期的特异性DNA产物, 发现5种化合物可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在早期抑制HIV-1复制。部分化合物表现出新的作用机制, 如LC-1、LC-2可抑制HIV-1的入核。通过分析药物对2种不同的逆转录病毒(HIV-1和MLV)的感染性, 发现LC-1可特异地阻断HIV-1的复制, 而对MLV无影响。同时为了检测药物是否也会在病毒的生命周期晚期有作用,利用直接转染前病毒质粒的方式进行了验证。利用以上方法, 初步确定了这几种药物的作用靶点, 构建了一个有效的抗HIV-1药物作用机理的研究平台。

    • 一种新型粘多糖结构与性能的检测

      2011, 38(10):1518-1525.

      摘要 (1880) HTML (0) PDF 434.64 K (30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粘多糖是由糖醛酸和氨基己糖交替连接成的高分子物质, 理化性质独特, 应用范围广泛。通过对突变株兽疫链球菌Streptococcus zooepidemicus BU100进行发酵, 可产一种新型粘多糖(下文用粘多糖A代替)。利用咔唑法、Elson-Morgan法、考马斯亮蓝法、红外光谱以及13C核磁共振谱测定粘多糖A的结构, 结果显示粘多糖A中糖醛酸和氨基糖的摩尔比例接近1:1, 蛋白含量符合标准(<0.1%); 粘多糖A图谱中出现的结构特征峰大部分与透明质酸相同。对粘多糖A的实用性能进行检测, 并用透明质酸做对比, 结果表明透明质酸在两种湿度下的吸湿性均要好于粘多糖A, 但粘多糖A的保湿性要好于透明质酸。粘多糖A总体的抗氧化性好于透明质酸, 并且粘多糖A耐透明质酸酶。粘多糖A可作为保湿剂、润滑剂、抗氧化剂等被更加有效地应用在医疗和化妆品等领域。

    • 具有ACC脱氨酶活性的杜仲内生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抗菌活性

      2011, 38(10):1526-1532.

      摘要 (6226) HTML (0) PDF 526.16 K (51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富集筛选法从杜仲根中分离到5株具有ACC脱氨酶活性的内生细菌, 利用纸片法测定它们的抑菌活性, 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RNA序列分析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结果显示, 5株杜仲内生细菌均具有较高的ACC脱氨酶活性, 其中4株菌对大肠杆菌CGMCC1.1103和枯草芽孢杆菌CGMCC1.769均有较好的抑菌活性, 通过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RNA序列分析, 将菌株JDM-2、JDM-8、JDM-11、JDM-14和JDM-19分别鉴定为Pseudomonas koreensis、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路德维希肠杆菌(Enterobacter ludwigii)、变栖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variicola)和阿氏肠杆菌(Enterobacter asburiae)。

    • 四种野生食用菌粗多糖的抗氧化活性

      2011, 38(10):1533-1539.

      摘要 (2140) HTML (0) PDF 410.05 K (29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羟基自由基(OH·)清除法、铁离子鳌合能力及测定还原能力等方法对鸡油菌Cantharellus cibarius、变绿红菇Russula virescens、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和棕灰口蘑Tricholoma myomyces等4种食用菌的粗多糖进行了抗氧化活性评价。结果显示, 4种真菌粗多糖均不同程度地具有抗氧化活性。在DPPH自由基清除试验中, 棕灰口蘑和蜜环菌表现出很强的活性, 其EC50值分别为1.35 g/L、1.53 g/L; 棕灰口蘑和蜜环菌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也要优于其他2种食用菌, 其EC50值分别为0.65 g/L、0.78 g/L; 棕灰口蘑的铁离子螯合能力明显优于其他3种测试菌, 其EC50值为1.69 g/L; 在还原力方面同样是棕灰口蘑活性最强, 蜜环菌次之, 其EC50值为1.05 g/L、1.37 g/L。

    • 星海链霉菌抑菌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

      2011, 38(10):1540-1545.

      摘要 (1806) HTML (0) PDF 323.41 K (22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星海链霉菌(Streptomyces xinghaiensis)是从大连星海湾海泥样品中分离的海洋链霉菌新种, 其发酵液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研究该菌株的发酵液对临床分离的耐药菌的抑制活性, 发现星海链霉菌发酵液对鲍曼不动杆菌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具有抑制活性。采用SPE、大孔吸附树脂HP-20、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HPLC、TLC等对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物质进行了活性追踪, 发现活性物质为弱碱性水溶性成分, 无特征紫外吸收, 可被茚三酮显色, 推断活性物质可能为氨基糖苷类化合物。对星海链霉菌基因组序列进行初步分析, 发现一个与核糖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相似性较高的基因簇, 但TLC分析结果表明, 活性化合物与核糖霉素不同。

    • >医学微生物学
    • 氦氧饱和高气压暴露对铜绿假单胞菌PAO1基因表达的诱导调节

      2011, 38(10):1546-1553.

      摘要 (1538) HTML (0) PDF 659.42 K (22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氦氧饱和高气压暴露对铜绿假单胞菌基因表达谱的系统影响, 对急性毒力基因表达的调节。用全基因组DNA芯片分析技术比较菌株暴露前后基因表达谱差异; RT-PCR方法验证部分差异表达基因; 用分光光度法在细胞水平验证弹性蛋白酶含量; 小鼠染毒法观察暴露组细菌毒力在整体动物水平的变化。基因表达谱分析结果表明, 铜绿假单胞菌暴露12 h差异表达基因达243个、72 h差异表达基因为1 168个。72 h差异表达基因中与细菌应激响应、蛋白折叠、转录调节、菌毛和鞭毛合成、毒力因子调节与合成、细菌外膜蛋白和抗原合成的基因大量上调; 部分基因的RT-PCR验证结果与芯片结果一致; 细胞水平验证结果显示暴露72 h细菌毒力表型增强。因此, 氦氧饱和高气压暴露对铜绿假单胞菌基因表达谱有明显影响, 对急性侵袭性感染毒力因子基因表达水平有正向诱导调节作用。

    • >简报
    • NaCl刺激对乳杆菌冻干存活率及胞内磷酸果糖激酶的影响

      2011, 38(10):1554-1560.

      摘要 (1690) HTML (0) PDF 403.39 K (25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NaCl刺激影响保加利亚乳杆菌磷酸果糖激酶(PFK)活性及其冻干存活率。在对数期末期保加利亚乳杆菌液中添加2% (W/V) NaCl刺激2 h后, 收获菌体, 其冻干存活率明显提高。同时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对NaCl刺激后的保加利亚乳杆菌胞内PFK活性变化进行测定, NaCl刺激使PFK活性显著增加。利用半定量RT-PCR法对NaCl刺激后PFK基因mRNA表达水平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NaCl刺激后冻干前PFK基因的表达量增加, 冻干后表达量基本无变化。NaCl刺激能够提高保加利亚乳杆菌的冻干存活率, PFK可能影响保加利亚乳杆菌的存活。

    • >专论与综述
    • 噬菌体及其裂解酶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和控制中的应用

      2011, 38(10):1561-1571.

      摘要 (2078) HTML (0) PDF 457.95 K (47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微生物致病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在全世界频频发生, 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尤其是致病菌耐药性的出现使常规治疗陷入困境。噬菌体及其编码的裂解酶的发现及应用, 为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及生物防治开辟了新的途径。综述噬菌体及其裂解酶在构建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方法和生物防治方面的应用。

    • >高校教改纵横
    • 生物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11, 38(10):1572-1574.

      摘要 (1827) HTML (0) PDF 256.92 K (26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介绍内蒙古工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在生物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中引入“课程设计”和“半自助式教学模式”,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 在实践教学中实施“专业实验”和“专业综合实训”, 以强化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生物工艺学教学得到不断改进和完善, 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 高职教育类微生物学课程建设与实践教学改革

      2011, 38(10):1575-1578.

      摘要 (1537) HTML (0) PDF 321.89 K (21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就微生物学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践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 通过优化课程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更新教学手段, 激发了学生学习微生物的兴趣, 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 提高了教学效果。

    • 蛋白质与酶工程精品课程的建设

      2011, 38(10):1579-1583.

      摘要 (1713) HTML (0) PDF 312.08 K (29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阐述在“蛋白质与酶工程”课程建设中, 对教学内容进行结构性调整, 新旧教学方法并行,进行考核评价手段与实践教学的创新, 赋予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参与评价的权利, 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在教学改革方面积累经验。

    • 一个可能引起歧义的概念——“条件致病菌”辨析

      2011, 38(10):1584-1586.

      摘要 (1816) HTML (0) PDF 292.32 K (28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条件致病菌”是国内医学微生物学教材中普遍应用的一个基本概念, 但此概念在建立与应用中都存在明显缺陷, 其使用可能对医学学生理解“人体共生微生物群落”与“机会性感染”等重要的医学基础理念造成误解与歧义。谨就此提出一些粗浅的认识与观点, 希望通过同行间切磋, 就此建立更完善的概念与更合理的表述。

    • 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2011, 38(10):1587-1590.

      摘要 (1355) HTML (0) PDF 298.97 K (19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改革传统的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 组织学生到大型医院和医学检验类企业开展实验。按照微生物检验室工作流程, 分接种、培养、鉴定3大项目进行实验教学。同时, 让学生与企业员工进行深入交流, 体验企业文化氛围, 感受人文关怀, 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让学生树立更科学合理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本期文章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