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微学术

微生物学通报

  • 2007年第34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苏云金芽胞杆菌γ-氨基丁酸代谢途径相关功能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同源性分析

      2007, 34(6):1031-1036.

      摘要 (2097) HTML (0) PDF 0.00 Byte (31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γ-氨基丁酸代谢旁路作为三羧酸循环的一个分支,在真核、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在这条代谢途径中,涉及γ-氨基丁酸分解代谢的主要有两种酶:一种是γ-氨基丁酸转氨酶,能将γ-氨基丁酸转变成琥珀酸半醛;另一种是琥珀酸半醛脱氢酶,该酶能将琥珀酸半醛氧化形成琥珀酸,后者进入三羧酸循环。从国内分离得到的苏云金芽胞杆菌G03菌株中克隆了gabT 和 gabD基因。其中gabT基因含有1440 bp,编码一个大小为52.6 kD的蛋白质,而gabD 基因大小为1449 bp,编码一个 52.2 kD的蛋白质。这两个基因都分别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表达和纯化。通过酶活测定结果表明,GabT和GabD蛋白分别呈现出γ-氨基丁酸转氨酶和琥珀酸半醛脱氢酶的活性。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对分析发现,这两个蛋白质在蜡样芽胞杆菌群(B.cereus group)中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而与枯草芽胞杆菌的相似性较低则分别为58%、51%。为进一步深入研究γ-氨基丁酸代谢旁路在苏云金芽胞杆菌中的生物学功能及其转录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 鼠源抗B型肉毒毒素单链抗体噬菌体文库的构建筛选及抗体免疫学活性的初步研究

      2007, 34(6):1037-1041.

      摘要 (1781) HTML (0) PDF 0.00 Byte (24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B型肉毒毒素重链C-端片段(BoNTB/Hc)经金属螯和层析法纯化后免疫Balb/c小鼠,从其脾淋巴细胞中提取总RNA,反转录成cDNA,用抗体可变区混合引物进行全套抗体重、轻链可变区基因的扩增,体外随机装配成单链抗体(scFv)。将其克隆至pCANTAB5E中,构建单链抗体噬菌体抗体库。结果表明经过4轮“吸附-洗脱-扩增”的富集过程,筛选获得高亲和力的克隆。序列测定符合抗体可变区结构特点。

    • 华根霉胞内脂肪酶同功酶酶学性质研究

      2007, 34(6):1042-1046.

      摘要 (1647) HTML (0) PDF 0.00 Byte (24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华根霉(Rhizopus chinensis CCTCCM201021)细胞破碎液经硫酸铵分级盐析、Phenyl- Sepharose FF疏水层析、DEAE-Sepharose FF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dex G100凝胶层析得到两种脂肪酶同功酶: Lip1和Lip2。SDS-PAGE显示其亚基分子量分别为59.2kD和39.4kD。Lip1和Lip2的最适反应pH和最适反应温度相近,分别为8.0、8.5和40℃、35℃。但底物专一性差异明显:Lip1对pNP脂肪酸酯的长链脂肪酸有较高的专一性,Lip2对pNP脂肪酸酯的短链脂肪酸专一性较好;Lip1对三油酸甘油酯表现1,3-位置特异性,而Lip2没有位置选择性。1mmol/L的Ca2+、Mg2+对Lip1、Lip2有较好的激活作用;SDS强烈抑制酶活力。Lip1、Lip2在环己烷、正己烷、正庚烷和异辛烷(30% V/V)中稳定性良好。

    • 酒窖底泥中丁酸梭菌的分离及其特性研究

      2007, 34(6):1047-1051.

      摘要 (1905) HTML (0) PDF 0.00 Byte (38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厌氧培养法从酒窖底泥中分离得到14个菌株,生理生化实验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出2株丁酸梭菌。选取丁酸梭菌菌株B1研究了其生长特性和安全性,体外研究表明其具有较强的耐酸、耐胆汁和耐抗生素能力,并能显著抑制常见肠道致病菌的生长,具有作为饲用微生态制剂应用的潜力。

    • 净化低浓度大风量恶臭气体的生物滴滤池中生物膜研究

      2007, 34(6):1052-1056.

      摘要 (1631) HTML (0) PDF 0.00 Byte (30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内装塑料片、塑料丝、海绵块的中空鱼网状塑料球为填料的生物滴滤池,对某垃圾压缩站产生的低浓度大风量的含氨臭气进行了近1年的连续脱臭试验。研究了有关的净化效果与生物膜特性。在进口氨气浓度0.8 mg/m3~1.5 mg/m3,风量8000m3/h,停留时间2.5s,氨气去除率为90%以上,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水平。系统添加营养液时净化效果从75%提高到90%。3种填料的生物膜量、脱氢酶活性及硝化活性速率的排列顺序是:塑料片>塑料丝>海绵,并从工艺及填料方面探讨进一步提高净化效果的技术措施。

    • 一株具有谷胱甘肽合成能力的乳酸乳球菌的分离与初步研究

      2007, 34(6):1057-1065.

      摘要 (1619) HTML (0) PDF 0.00 Byte (28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gshB基因同源性分析设计引物,从采集的菜园地土壤中分离到1株具有谷胱甘肽(GSH)合成能力的乳酸乳球菌菌株CCSYU10100。测定了该菌株的16S rDNA序列并根据16S rDNA序列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该菌株与乳酸乳球菌乳脂亚种在进化关系上的地位最近。电镜分析表明,菌株CCSYU10100与乳酸乳球菌的形态特征基本一致。因此认为菌株CCSYU10100属于乳酸乳球菌乳脂亚种,命名为乳酸乳球菌乳脂亚种CCSYU10100。HPLC法鉴定出该菌株胞内除GSH外,还存在半胱氨酸-甘氨酸。乳酸乳球菌CCSYU10100的部分gshB基因与假单胞菌属的gshB基因高度同源,这是gshB基因在乳酸乳球菌中、甚至是革兰氏阳性菌中的首次发现。

    • 一株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其特性研究

      2007, 34(6):1066-1070.

      摘要 (1744) HTML (0) PDF 0.00 Byte (27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氧化沟含油污水中分离得到1株能产生物表面活性剂菌株S6(Pseudomonas sp.),经生理生化实验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S6为铜绿假单胞菌。红外光谱分析得知S6在代谢过程中能够产生糖脂类表面活性物质。其临界胶束浓度(CMC)为50mg/L,可将水的表面张力由72mN/m降到33.9mN/m。发酵液的表面张力和排油直径的测定结果显示发酵液在不同的盐度、pH和溶解氧量条件下,具有较稳定的表面活性。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优化培养基条件为葡萄糖10g、尿素5g、磷酸二氢钾1g、微量元素液2mL、pH 8.0、水1000mL;S6在优化培养基中合成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产量为0.173g/L。

    • 鸡腿菇子实体多糖分离纯化工艺及结构研究

      2007, 34(6):1071-1076.

      摘要 (1643) HTML (0) PDF 0.00 Byte (26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多糖得率为指标,用正交试验对鸡腿菇子实体多糖的提取纯化工艺进行优化。用离子色谱和凝胶渗透色谱对粗多糖进行分离纯化,利用化学和光谱学方法对均一多糖CC30w-1进行结构分析。结果表明鸡腿菇子实体多糖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次数为3次,提取时间为 1.5h,提取温度为95℃,料液比为1∶12;最佳脱蛋白条件:样品-氯仿+正丁醇为3∶1(V/V),氯仿-正丁醇为3∶1(V/V),反应时间为20min,脱蛋白次数为7;结构分析的结果表明:CC30w-1分子量为1.94×104 Da,糖组成为Fuc∶Gal = 1∶4.02;岩藻糖以端基方式连接,半乳糖主要以1,6-和1,2,6-两种方式连接,3个主要的连接方式的摩尔比为1.15∶2.88∶1;主要由(1,6)-α-D-Galp糖残基构成主链,在O-2位被α-Fucp糖残基取代的5个单糖残基组成的结构重复单元。

    • 费氏中华根瘤菌合成羟基丁酸和羟基己酸共聚体的研究

      2007, 34(6):1077-1081.

      摘要 (1474) HTML (0) PDF 0.00 Byte (22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进行了费氏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fredii)合成羟基丁酸和羟基己酸共聚体[P(HB-HH)]的研究,通过摇瓶正交试验优化了培养基成分、培养条件和癸酸盐调控条件,采用发酵罐分批发酵和两阶段补料分批发酵方式及两步加盐法研究了P(HB-HH)的高密度发酵技术参数。经55h发酵,P(HB-HH)产量可以达到17.55g/L,其中HH单体含量占共聚体的20.6%,该共聚体的分子量约为1.4×105D。结果表明S. fredii的生产性状优良,有可能通过该菌株的高密度发酵与代谢调控实现P(HB-HH)的工业化生产。

    • 莱氏野村菌产几丁质酶条件及酶学性质研究

      2007, 34(6):1082-1085.

      摘要 (1753) HTML (0) PDF 0.00 Byte (28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莱氏野村菌(Nomuraea rileyi)菌株CQ031021产几丁质酶条件及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最适产酶碳源为2.0%(W/V)葡萄糖,氮源为1.2%(W/V)复合氮源(蛋白胨、牛肉膏按1∶1的比例),接种量为孢悬液2mL(1×107个/mL),培养温度28℃,培养液初始pH6.0,培养时间6d;一定浓度的吐温-80对几丁质酶活性有促进作用,而SDS有抑制作用;粗酶液最适反应温度50℃,最适pH6.0,在40℃以下及pH5.5~6.5范围内酶活力较稳定。

    • 糙皮侧耳担孢子交配型的鉴定

      2007, 34(6):1086-1089.

      摘要 (1656) HTML (0) PDF 0.00 Byte (24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3个糙皮侧耳菌株为材料,用核迁移试验和OWE-SOJ技术对担孢子的4种交配型进行了鉴定。核迁移试验表明,核迁移仅出现于A=B≠交配反应而不出现于A≠B=反应中。而在OWE-SOJ试验中,发生核迁移的A=B≠交配反应形成无锁状联合的绒毛状菌落,而不发生核迁移的A≠B=反应形成无锁状联合的栅栏型菌落,两种菌落可以清楚地区别开来。核迁移试验的结果与OWE-SOJ试验的结果是一致的,可以相互印证。因此,将两者用于糙皮侧耳交配型的准确鉴定是可行的。

    • 维吉霉素产生菌株X-435的诱变育种

      2007, 34(6):1090-1092.

      摘要 (1720) HTML (0) PDF 0.00 Byte (27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链霉菌菌株x-435是从北京郊区采集的土样中分离得到的1株维吉霉素产生菌。为了提高维吉霉素的产量,采用紫外线对出发菌株x-435进行紫外线诱变处理,诱变处理后在高氏培养基上产生3种菌落形态,确定草帽型的菌落为阳性突变株的菌落形态,经过筛选获得效价高于出发菌株近20倍的突变株F5-25-u-28,且传代5代后稳定性较好。

    • 呼肠病毒BYD株吸附蛋白σ1的原核表达及其抗原性鉴定

      2007, 34(6):1093-1096.

      摘要 (2113) HTML (0) PDF 0.00 Byte (24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呼肠病毒BYD株S1片段编码的细胞吸附蛋白基因连接至pET-28a(+),构建表达载体pET-28a(+)-S1,转化表达宿主菌E.coli BL21(DE3),分析表达载体能否表达预期大小的重组σ1,并进一步鉴定重组σ1的抗原性。SDS-PAGE实验表明,经IPTG诱导后,表达载体能表达53kD左右蛋白质,与重组σ1的预期大小相符;免疫印迹分析表明重组σ1有较好的抗原性和特异性,可用于呼肠病毒诊断试剂的制备。

    • 重金属抗性菌HQ-1生物吸附镉与银的比较研究

      2007, 34(6):1097-1103.

      摘要 (1681) HTML (0) PDF 0.00 Byte (26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北京市远郊东三岔地区一处废弃的铅锌尾矿中筛选到一株对铅、锌、铜、钴、银、镉等重金属均有很好抗性的蜡状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 HQ-1。特别是对镉的抗性高达1200 mg/L,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比较研究了HQ-1菌株吸附重金属银和镉的情况与机理,发现该菌株对两种重金属离子都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对镉的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模型,对银的吸附行为符合Freundlich模型。通过红外光谱和X射线能谱对其吸附机理做了初步推断。并通过质粒消除试验证明该菌株的重金属抗性与抗性质粒存在有关。

    • 海因酶与氨甲酰水解酶产生菌的鉴定及分布

      2007, 34(6):1104-1108.

      摘要 (1734) HTML (0) PDF 0.00 Byte (24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和16S rDNA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自行筛选的24株海因酶和氨甲酰水解酶产生菌进行了鉴定。海因酶与氨甲酰水解酶产生菌主要分布在BacillusGeobacillusBrevibacillusAneurinibacillusMicrobacteriumPseudomonas, KurthiaEmpedobacter等菌属,特别的是,KurthiaEmpedobacter是新的海因酶和氨甲酰水解酶产生菌属,说明海因酶和氨甲酰水解酶产生菌在细菌中分布较广泛。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D-海因酶产生菌主要分布于PseudomonasAgrobacterium等菌属中,而大部分L-海因酶产生菌分布于BacillusGeobacillusMicrobacterium等菌属中,说明D-海因酶产生菌与L-海因酶产生菌分布特点具有一定的种属倾向性。这些工作不仅提供了多种海因酶和N-氨甲酰水解酶的生物材料,而且对双酶的结构与功能及分子进化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

    • 一种酵母细胞生长现象的实时单细胞拉曼光谱观察

      2007, 34(6):1109-1113.

      摘要 (2237) HTML (0) PDF 0.00 Byte (37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拉曼镊子观察单个即发活性干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细胞在2.0%葡萄糖溶液中的活化过程,收集其拉曼光谱。结果发现,在某一批次的产品中,酵母细胞的1364 cm-1峰强度随着细胞的活化而显著增加,531cm-1、652cm-1、1053 cm-1等源自葡萄糖或葡萄糖基的信号峰也会随细胞的生长而增强,随后增强的还有1432cm-1、1448cm-1、1561cm-1等源自脂类物质的峰,而源自蛋白质及脂类的1000cm-1、1445cm-1、1655 cm-1等峰的信号强度基本不变,酵母细胞代谢活跃的标志峰1603 cm-1也基本不变。该批次产品中,10次实验有7次观察到上述现象,而在别的批次产品中并没有观察到该现象。用单细胞拉曼光谱实时记录了这一特殊的生长现象。

    • 两株耐碱酵母的pH耐受实验观察

      2007, 34(6):1114-1117.

      摘要 (2362) HTML (0) PDF 0.00 Byte (38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分离鉴定的两株酵母菌用比浊法和Bradford法进行pH耐受范围检测。Trichosporon asahii XJU-1的pH耐受范围为2.0~13.0,最适pH值为8.0。Rhodotorula mucilaginosa XJU-1的pH耐受范围为3.0~12.0,最适pH值为8.5。比浊法在pH4.0~10.0测出数值比较可靠,而在pH<4.0和pH≥10.0产生了较大误差。在最适pH时,Bradford法间接测定两酵母的生长量,T. asahii总溶解蛋白为290μg/mL,Rh. mucilaginosa总溶解蛋白为164μg/mL。Bradford法在pH2.0~13.0范围均能较准确地反映出菌株生长状况,数据表明两株酵母有广阔的pH耐受性,它们是耐碱酵母菌的新成员。

    • 一株海洋细菌的初步鉴定及其产黑色素相关新基因(簇)的分离

      2007, 34(6):1118-1122.

      摘要 (1597) HTML (0) PDF 0.00 Byte (29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分离自近海沼泽地大米草根际的一株供试海洋细菌 MWYL1进行了形态观察、生理特性检测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属于海洋单胞菌属(Marinomonas),革兰氏染色呈阴性,直杆状,好氧生长,适于28℃生长。基于16S rDNA序列的Blast分析表明, 菌株MWYL1与Marinomonas ponticaMarinomonas dokdonensis的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7%和95%。通过基因组fosmid文库的构建,直接分离到一个产生黑色素的克隆,进一步亚克隆和测序后获得与黑色素产生相关的功能新基因(簇),并且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的初步分析。

    • 对硝基苯酚冲击对UASB反应器中污泥活性和微生物种群的影响

      2007, 34(6):1123-1128.

      摘要 (1880) HTML (0) PDF 0.00 Byte (28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在稳定运行的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pflow Anaerobic Sludge Blanket,UASB)反应器中, 对硝基苯酚(p-NP) 冲击对反应器活性的影响。采用PCR-DGGE技术监测了反应器受对硝基苯酚冲击后微生物种群多样性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p-NP冲击对污泥的产甲烷活性和COD去除活性均有严重的抑制,污泥活性的恢复需要较长时间;高浓度冲击比低浓度冲击产生更严重的影响,20mg/L和40mg/L p-NP冲击后污泥活性的恢复期分别为16d和27d。p-NP冲击后,真细菌和古菌的多样性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且p-NP冲击对真细菌的影响大于对古菌的影响。p-NP冲击后甲烷产量下降的主要与Methanosaeta sp.的活性下降以及Methanomicrobia sp.丰度的下降有关。而冲击后真细菌的主要变化表现为Chloroflexi sp.、Bacteroide sp.和Anaerovibrio sp.的丰度均下降;Rheinheimera sp.在受到20mg/L p-NP冲击时丰度下降,继续受到40mg/L p-NP冲击时该种群消失。Flavobacteria sp.是p-NP冲击后新出现的细菌种群,可能与p-NP的降解有关。

    • 基于rhaSR嵌合操纵子的构建及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研究

      2007, 34(6):1129-1133.

      摘要 (2047) HTML (0) PDF 0.00 Byte (24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PCR等重组DNA技术,构建了含rhaSR启动子表达调控元件、RhaR基因、报告基因gst (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两个嵌合操纵子,并插入大肠杆菌表达载体pALEX中构成pALEX-PR1和pALEX-PR2。其中pALEX-PR2的RhaR基因上游为原有的SD序列,而pALEX-PR1的RhaR基因上游则插入了增强的SD序列。把这两个重组表达质粒分别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中,报告基因gst能够在L-鼠李糖诱导下表达,其表达量是非诱导条件下的4~5倍,且pALEX-PR1的表达量是pALEX-PR2的3.14倍。以上结果表明,gst的表达既受L-鼠李糖诱导,同时又受RhaR的正调控。SDS-PAGE结果显示,GST占大肠杆菌培养物总可溶蛋白的5.41%(W/W),平均1 L培养物可获得 3.0 mg 纯化的 GST。酶活性分析表明,所构建的嵌合操纵子表达的GST保持了正确的构型且具有很高的活性。

    • 微生物转化雄甾-4-烯-3,17-双酮的菌种筛选和转化条件的初步研究

      2007, 34(6):1134-1137.

      摘要 (2334) HTML (0) PDF 0.00 Byte (26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雄甾-4-烯-3,17-双酮(简称4AD)是甾体药物的重要中间产物,其11α羟化产物可制成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通过对30株不同种属真菌转化4AD能力的筛选,获得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QY2A对4AD有高效C11α羟化能力,得到目标产物C11α-羟基雄甾-3,17-双酮(简称11α-OH-4AD)。另对该菌株的转化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初始pH值6.0,温度28℃,转速180r/min,转化时间60h,助溶剂甲醇终浓度和底物浓度分别为2.5%和2.5g/L时,11α-OH-4AD的转化率为65%,比未优化的转化率提高了51.2%。

    • 利用噬菌体快速鉴定沙门氏菌的研究

      2007, 34(6):1138-1141.

      摘要 (2095) HTML (0) PDF 0.00 Byte (31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肠杆菌科7个组合噬菌体对培养不同时间的60株肠杆菌科细菌进行平板法和液体法裂解,观察其裂解效果,并与生化鉴定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平板法裂解培养2h、6h、10h和≥18h的沙门氏菌(生化鉴定为45株)裂解率分别为91.1%、93.3%、97.8%和88.9%,其余菌株几乎不被沙门氏菌特异噬菌体裂解;液体法裂解培养10h的菌液效果较佳。对150份食品样品检测也获得相似结果。说明肠杆菌科7个组合噬菌体对培养10h的沙门氏菌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这对实现沙门氏菌实时、快速而准确的检测有重要意义。

    • 植酸酶的纯化及其酶学性质初步研究

      2007, 34(6):1142-1145.

      摘要 (1721) HTML (0) PDF 0.00 Byte (32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绿色木霉LH374固态发酵产物中提取植酸酶。粗酶液经硫酸铵沉淀、凝胶过滤、离子交换层析纯化后,提纯倍数可达13.3,回收率为27.1%。酶学性质研究表明,植酸酶最适作用温度为55℃、最适作用pH为6.0,米氏常数Km为0.15mmol/L。

    • 几株乳酸菌益生潜力及降胆固醇的研究

      2007, 34(6):1146-1149.

      摘要 (1725) HTML (0) PDF 0.00 Byte (24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体外试验方法研究7株乳酸菌和双歧杆菌对人体消化道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在肠道上皮的黏附定植能力及其降胆固醇潜力。结果表明:受试菌对CCL-187细胞粘附能力存在显著差异(P<0.05),粪肠球菌M1粘附能力最强;各菌对胃液和胰液都有较强耐受能力,在模拟胃液和胰液中分别培养3h和4h后仍能保证95%以上存活;在含胆汁培养基中受到不同程度抑制,但都能存活;受试菌在生长过程中能够使环境中胆固醇降低从25%~54%不等,粪肠球菌A30和A31和嗜酸乳杆菌A878和PB1能使胆固醇降低40%以上,是良好的降胆固醇备选菌株。

    • 哈茨木霉β微管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2007, 34(6):1150-1153.

      摘要 (1553) HTML (0) PDF 0.00 Byte (21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哈茨木霉T88菌丝体cDNA文库中的β微管蛋白基因EST序列,采用反向PCR方法以哈茨木霉T88的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得到了1.74kb的β微管蛋白基因编码区、1.5kb的5′非编码区和1.0kb的3′非编码区。哈茨木霉β微管蛋白基因编码446个氨基酸,与其它真菌β微管蛋白基因具有较高的序列同源性。对哈茨木霉β微管蛋白的三维结构进行了同源建模,模建的结果为研究哈茨木霉β微管蛋白自身特性及其与抗微管类杀菌剂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分子基础。

    • 海洋破囊壶菌Δ4-脂肪酸脱饱和酶基因在酿酒酵母中的表达

      2007, 34(6):1154-1157.

      摘要 (1753) HTML (0) PDF 0.00 Byte (24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质粒pGEM-TFAD4为模板,扩增获得1.6 kb的Δ4-脂肪酸脱饱和酶基因(FAD4)。将FAD4酶切后连接到HindⅢ/XbaⅠ处理过的pYES2.0载体,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YFAD4。转化酿酒酵母缺陷型菌INVScl,通过SC-U选择性培养基筛选阳性克隆子。添加外源脂肪酸C22:5底物,半乳糖诱导表达。气相色谱分析表明阳性克隆子总脂肪酸中出现了二十二碳六烯酸C22:6(占酵母总脂肪含量的41.13%),Δ4-脂肪酸脱饱和酶基因在酿酒酵母中得到了表达。

    • 大豆疫霉菌ITS分子检测程序的建立及其应用

      2007, 34(6):1158-1162.

      摘要 (1973) HTML (0) PDF 0.00 Byte (32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依据GenBank中登录的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近缘种及相似种rDNA的ITS区序列差异,进行多重比较后设计合成一对大豆疫霉菌特异引物,并在PCR反应体系和扩增条件优化的基础上,对包括大豆疫霉菌在内的共140个菌株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电泳后只有大豆疫霉菌扩增出一条288bp的特异性条带。运用设计的大豆疫霉菌专用引物(专利申请号200610089105.4)及建立的检测程序对大豆疫霉菌纯培养游动孢子、接种于土壤中的游动孢子和卵孢子以及接种发病的大豆染病组织进行了检测应用,结果显示该检测程序对接种于土壤中的大豆疫霉菌游动孢子和卵孢子的检测理论精度分别达0.3和0.06个孢子,对染病组织检测也表现出了较高的灵敏度。

    • >专论与综述
    • 微生物来源的尿酸氧化酶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2007, 34(6):1205-1208.

      摘要 (2312) HTML (0) PDF 0.00 Byte (60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尿酸氧化酶是一种重要的医药用酶,它催化嘌呤代谢途径中的尿酸氧化生成尿囊素和过氧化氢,因而被广泛用于治疗痛风,检测血液尿酸浓度,预防和治疗由于肿瘤化学治疗引起的高尿酸血症。综述了尿酸氧化酶的来源、酶学性质、基因克隆与表达及其用途,并对其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前景作了展望。

    • 嗜盐微生物在环境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2007, 34(6):1209-1212.

      摘要 (1975) HTML (0) PDF 0.00 Byte (43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使一些天然盐环境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或者使环境受到污染物与高盐的双重污染。在高盐条件下,非嗜盐微生物的代谢会受到抑制,其生物修复效率明显降低,甚至丧失修复能力。嗜盐微生物则能够在高盐环境中栖息繁殖,凸显其修复被污染高盐环境的生物学效率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就嗜盐微生物降解石油烃、芳香烃衍生物和有机磷等污染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和讨论。

    • 真菌遗传转化系统的研究进展

      2007, 34(6):1213-1217.

      摘要 (2021) HTML (0) PDF 0.00 Byte (48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真菌遗传转化是功能基因研究的重要方法,就真菌遗传转化系统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真菌遗传转化的方法、各种方法的优缺点、选择标记的种类、标记基因的分离方法以及转化系统的应用等。

    • 布鲁氏菌胞内生存机制研究进展

      2007, 34(6):1218-1221.

      摘要 (2139) HTML (0) PDF 0.00 Byte (33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布鲁氏菌是一种胞内寄生菌,可以在专业和非专业吞噬细胞内生存和复制。当布鲁氏菌与细胞接触时,细菌可以通过受体分子进入细胞。布鲁氏菌在细胞内首先定位于早期吞噬体,然后,在胞内改变其运输方向,最终抵达其胞内复制部位内质网,开始大量复制。这种复制既不影响细胞的基本功能,也不诱导细胞的损伤。主要综述了布鲁氏菌对细胞的侵袭、胞内运输和复制的相关研究进展。

    • >高校教改纵横
    • 将微生物学课程构建成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平台

      2007, 34(6):1222-1225.

      摘要 (2003) HTML (0) PDF 0.00 Byte (24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微生物学是当代生命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必修课。介绍了南开大学微生物学课程组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以教学内容改革为核心,优化教学方法为手段,通过课内外交流、多媒体和教学网站等现代化教学形式实现教学中心的转移,充分体现现代化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了适应现代教学理念的教学体系,使微生物学课程成为既培养具有雄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创新性思维的人才培养平台。

    • 针对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常见问题的思考与探讨

      2007, 34(6):1226-1228.

      摘要 (1700) HTML (0) PDF 0.00 Byte (27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实验教学是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科学思维等有重要意义。微生物学实验不仅综合性和操作性强,而且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无菌操作技能和生物安全意识。针对在医学微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常见的一些问题,从多方面思考和探讨如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 >技术与方法
    • 分子信标-实时 PCR法快速检测双歧杆菌的研究

      2007, 34(6):1163-1168.

      摘要 (1905) HTML (0) PDF 0.00 Byte (33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建立双歧制品中双歧杆菌快速、敏感、特异的检测方法,根据双歧杆菌16S rRNA/16S rDNA基因设计合成了双歧杆菌属特异性引物和分子信标探针,建立了快速检测双歧杆菌的分子信标-实时PCR检测方法,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检测方法重复性好,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5%;特异性强,扩增曲线呈现明显的S型,无非特异性扩增;灵敏度高,是普通 PCR的100倍,对纯双歧杆菌DNA的检出限为5.7fg/PCR反应体系,纯双歧杆菌菌液的检出限为2×103CFU/mL;线形范围宽,起始模板数在2×108CFU/mL~2×104CFU/mL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大于97%。该方法具有灵敏、特异、简便和快速的特点,可用于对双歧杆菌原位菌数的定量检测。

    • 用序列比对设计的茎环结构探针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

      2007, 34(6):1169-1173.

      摘要 (2159) HTML (0) PDF 0.00 Byte (32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金黄色葡萄球菌16S rRNA基因序列,采用序列比对设计了一种茎环结构的寡聚核苷酸探针。探针的环序列即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6S rRNA基因序列的其中一个片段,同其他菌种的16S rRNA基因序列误配2个以上的核苷酸,因此能高度专一、灵敏的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16S rRNA。根据分子信标技术和酶联免疫分析的原理,评估一个实验方法,即利用能构象转换的、固定化的茎环结构探针酶联检测靶核酸。由于探针的特异性加强,这个检测系统能有效的排除假阳性即不会出现误配一个核苷酸的情况。采用微量浓度测定分析,最低下限可检测出大约4ng的金葡球菌16S rRNA。这种方法的灵敏度比其他常规检测方法高出了至少一个数量级。

    • 利用转座质粒plasposon构建荧光标记的脱色希瓦氏菌S12

      2007, 34(6):1174-1178.

      摘要 (2710) HTML (0) PDF 0.00 Byte (24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具有转座功能的自杀性质粒pTnMod-okm与荧光蛋白基因eyfp构建重组质粒pTE-okm。pTE-okm通过结合转移进入脱色希瓦氏菌S12中,质粒上的转座子元件转座到S12的染色体上,而质粒本身的窄宿主复制位点使其在S12中不能得到有效的复制而“自杀”。荧光显微镜下筛选表达荧光蛋白的脱色希瓦氏菌克隆,通过对其提取质粒确定pTE-okm已经在脱色希瓦氏菌中自杀。筛选得到生长速度未发生延迟、脱色能力不受影响的荧光标记菌株S12-40。标记的脱色希瓦氏菌在无抗生素压力的情况下培养,传代20次(8h/次)后在荧光显微镜下依然查看到荧光蛋白的表达。该菌株的构建为研究其生态学行为奠定了基础。

    • 用DGGE技术分析污水人工快速渗滤系统中微生物种群分布

      2007, 34(6):1179-1183.

      摘要 (1658) HTML (0) PDF 0.00 Byte (25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深圳运行中的人工快速渗滤系统(CRI)的砂层填料中以5cm~10cm间隔垂直取10个样品,进行16S rDNA V3区的DGGE分析,结果表明,CRI系统中微生物种群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少,在快渗池砂层填料的30cm深度范围内,微生物群落组成至少有18种,主要是Firmicutes、alpha proteobacterium中的异养菌,它们是COD降解的主要参与者;而在40cm及更深范围,菌群减少为12种甚至更少,优势菌是Acidovorax sp.、Nitrospira sp.、Clostridium sp.等,表明快渗池下部存在较强的硝化作用和厌氧的微环境,快渗池上、下层之间呈现出不同的多样性。结果揭示出CRI系统中的微生物种群空间分布状况,为其处理效果的稳定和提高提供了理论基础。

    • ERIC-PCR鉴别苏云金芽胞杆菌与蜡状芽胞杆菌的研究

      2007, 34(6):1184-1187.

      摘要 (1931) HTML (0) PDF 0.00 Byte (26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ERIC-PCR技术对苏云金芽孢杆菌(Bt)、蜡状芽孢杆菌(Bc)和对照菌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回收、标记Bt PCR扩增片段,分别与各菌株的基因组DNA进行斑点杂交和Southern杂交,筛选Bt标识序列。结果显示:Bt各菌株均可扩增得到250bp的特异片段;Bt和Bc均可得到600bp的共有扩增片段;以筛选得到的569bp片段为探针,可特异性地与Bt基因组DNA杂交;ERIC-PCR技术可以在DNA指纹图谱水平区分鉴别Bt与Bc菌,正确反映出两者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ERIC-PCR技术在Bt的检测及在Bt与Bc的鉴定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 多位点测序分型技术在病原微生物分型鉴定中的应用

      2007, 34(6):1188-1191.

      摘要 (2130) HTML (0) PDF 0.00 Byte (74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多位点测序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技术是一种以核苷酸序列为基础的病原菌分型方法,它是高通量测序技术与成熟的群体遗传学相结合的产物。该方法简单易行,重复性强,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对某一致病菌株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分布情况进行追踪监控。目前,MLST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原核病原菌及一些真核病原菌(如真菌)的分型鉴定中。主要对MLST技术的原理及其在一些常见病原菌分型鉴定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 种特异性PCR快速检测奶粉中阪崎肠杆菌研究

      2007, 34(6):1192-1197.

      摘要 (1780) HTML (0) PDF 0.00 Byte (29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阪崎肠杆菌是一种目前认为以奶粉为传播媒介的食源性条件致病菌,通过α-1,4-葡萄糖苷酶基因和ompA基因分别设计引物ESF-ESR和ESSF-ESSR,进行单重和双重PCR方法研究,结果显示所有阪崎肠杆菌菌株PCR扩增均为阳性,阴性对照均未扩增出目的片段;纯菌单重PCR灵敏度分别为102cfu/mL和101cfu/mL,双重PCR灵敏度为103cfu/mL;在有或无其他细菌存在时,人工污染阪崎肠杆菌模拟样品单重PCR检测灵敏度分别为103cfu/mL和102cfu/mL,双重PCR检测灵敏度为104cfu/mL;实际样品检测显示PCR方法与传统方法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结果表明:该PCR方法具有很好的种特异性和灵敏度,能够克服奶粉中杂菌对快速检测阪崎肠杆菌造成的干扰,减少以保守序列来设计引物导致假阳性结果的出现,可以较好地应用于奶粉中阪崎肠杆菌的检测与鉴定。

    • 毕赤酵母重组菌株直接基因缺失方法的研究

      2007, 34(6):1198-1201.

      摘要 (1626) HTML (0) PDF 0.00 Byte (31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毕赤酵母重组菌在表达外源蛋白时往往存在比较严重的蛋白降解现象,一种可供选择的解决办法就是将其中起作用的某种蛋白酶基因缺失, 但目前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于非重组毕赤酵母的基因缺失,直接对重组菌进行基因缺失的研究较少。以现有的毕赤酵母基因重组菌(GS115Hir)为宿主菌,分别采用有标记的插入替换方法和无标记的Pop-In/Pop-Out方法直接缺失其PRC1蛋白酶基因和KEX1蛋白酶基因。缺失菌株经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发生了理论的基因缺失。在此基础上本文比较了这两种方法的各自优缺点,探讨了它们的不同的用途,为直接在毕赤酵母重组菌中进行基因缺失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 水体病毒钙离子絮凝浓缩新方法研究

      2007, 34(6):1202-1204.

      摘要 (1849) HTML (0) PDF 0.00 Byte (28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建立了一种从水体中浓缩病毒的新方法,即钙离子絮凝-柠檬酸缓冲液洗溶法,该方法的要点是先用一定量的钙离子溶液和钙离子絮凝剂絮凝水体中的病毒,再用pH 5.0的0.3 mol/L的柠檬酸缓冲液洗溶,然后再进一步超滤浓缩。此法可方便地将水体中的病毒浓缩10000倍以上。应用该法分别对人工播种于饮用水中的f2噬菌体和脊髓灰质炎疫苗病毒(PV1)进行了浓缩,结果发现f2噬菌体的平均回收率达96%,而PV1的回收率为100%,均显著高于阳电膜过滤法(P<0.05)。该方法快速、简便、有效。

本期文章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