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报  2018, Vol. 58 Issue (5): 955-956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微生物学会,中国菌物学会
0

文章信息

动物病毒学家——殷震
微生物学报, 58(5): 955-956
动物病毒学家——殷震
殷震遗像
(1926–2000)

殷震,曾用名殷之士,1926年6月28日出生于江苏省吴县(今苏州市吴中区)甪直(Luzhi)镇南市下塘街吉家浜殷宅,2000年7月18日卒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殷震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祖父和父亲都是甪直镇名士。他1939年在当地甫里小学毕业后,考进当地教会办的乐群中学,后转入江苏省立苏州中学(该校在日寇占领区内曾辗转多地,几次更名),1945年毕业后考入在上海办学的南通学院农科畜牧兽医系,1949年毕业,获学士学位。时值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上海,殷震到设于南京的解放军华东军区兽医学校任教员,讲授解剖学和微生物学。1952年殷震在南京与胡美贞结为终身伴侣。1953年部队兽医机构重组,他到创立于长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任教员。此后该校名称与归属屡有变更,先后名称有解放军农牧大学、军需大学和吉林大学农学部等。他先后担任过翻译员、翻译科长、讲师、副教授、一级教授,并曾任学校专家组组长,直到逝世工作岗位不曾变更。1956年他正式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殷震奉命于1970年由校训练部以副教授职称被调到设在该校的军事兽医研究所二室(传染病研究室)工作,1981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担任传染病学及预防兽医学学科博士生导师,1990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高级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殷震曾兼任多个学术专业职务,主要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奖第六届复审组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解放军总后勤部评审委员会等机构的评审组成员,国家攀登计划项目专家委员会顾问、评审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届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和全军基因工程实验室首届主任;中国微生物学会病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兽医病毒学组组长、中国免疫学会兽医免疫学分会名誉主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生物技术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分会理事长;《中国兽医学报》主编,《病毒学报》副主编,《生命科学》、《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等学术期刊和《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兽医卷)》编委。殷震曾受聘为云南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宁夏大学和汕头大学客座教授,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兽医科学技术顾问;南京农业大学曾授予他荣誉教授称号。

殷震从事兽医微生物学教学和动物病毒学研究半个世纪。在从事教学工作期间曾进行鸡新城疫的诊断和动物乙型脑炎的诊断研究,被评为全军医学科技大会先进个人;1970年因诊断和防治内蒙某牧场马巴氏杆菌病成绩突出,受到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通报表扬;由校训练部调到研究所从事病毒学研究后,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攻关、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重大科研课题任务。

自1970年殷震成为动物病毒学研究的一位学科带头人之后,直到逝世前的近30年间,该所病毒学研究共获得74项各类成果奖。其中有殷震参与工作的为25项,内容涉及乙型脑炎病毒、犬轮状病毒、犬肝炎病毒、口蹄疫病毒、鸡新城疫病毒、鸡痘病毒、猪瘟病毒、鸡减蛋综合征病毒(EDSV-76)等的分离鉴定、检测、诊断及疫苗研制。在1978年至1983年期间,殷震和研究所的其他科研工作者先后分离鉴定了13种新的哺乳动物病毒;1987年,由他主持将这批成果以“十三种动物病毒的分离与鉴定”为总题目报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3年,他曾进行“2000年农牧业科学技术发展预测”的研究,获得国家农业部的奖励。1997年,由殷震领衔申报的“犬与貂、狐等毛皮动物主要疫病病原生物学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此外,他还主持完成了“犬五种主要病毒病的实验免疫研究”、“河南省黄牛狂犬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和诊断与防制研究”、“鸡新城疫病毒CHR株疫苗研究”、“猪O型口蹄疫牛皮肤细胞弱毒疫苗研究”等十余项军队攻关和省部级重点课题。由殷震领导的研究团队在1980年代分离到新的狂犬病毒变异株,1984年,殷震与他带领的团队在研究所率先开展了“不同属小RNA病毒的基因重组研究”,实现了不同属病毒在细胞内的基因重组。1985年他在我国农业院校中建立了首个分子病毒学实验室,1980年代末,开始研究抗病毒转基因动物、转基因动物疾病模型与转基因动物生物反应器,首创了转基因家兔的自体植入技术;1993年他在研究所创建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全军基因工程实验室。1990年以后还有多项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研究成果获得奖励,其中,1997年,殷震因在动物病毒病的基础和防治研究以及生物高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荣获“1997年度中华农业科教奖(农业科研奖)”。殷震着力将其领导下的研究机构建设成出先进成果、出高级人才、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开发实验室,他们与国际上同行保持着广泛的联系。

殷震自1949年参加工作开始,即始终奋斗在教学和科研岗位上,一面培养高级人才,一面开展科学研究。1981年殷震被国务院批准成为传染病与预防兽医学博士生导师,在兽医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并获得了国家首批博士学位授予权。他创立了“培养高科技人才群体的立体式教学法”,为培养高水平学术梯队和跨世纪人才群体探索了一条新路,这项成果于1989年获全军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并被评选为全军优秀教员。为了鼓励研究所青年科技工作者,他用自已获得的全部奖金设立了研究所青年科技奖励基金。1996年被解放军总后勤部授予“一代名师”称号。1997年7月殷震主持的“博士生知识能力结构和培养途径方法的研究——兽医一级学科博士生培养研究”被定位国家“九五”重点课题。据统计,殷震毕生培养了博士26名,硕士28名,由他指导而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研究生,以及在他主持的实验室进修过的各地兽医学或病毒学专业人才,超过了100位,其中许多人今天已经成为我国动物病毒学领域的知名学者和带头人。

殷震十分重视专业学术著作的编著与译介。早在参加工作之初,他便凭借自己较高的外语能力,与迮文琳合作翻译了由英国Geo. F.Boddie编著的《兽医内科诊断法》于1953年由畜牧兽医图书出版社出版,在当年曾是兽医界广泛使用的参考书。1980年,他编写的《动物病毒学基础》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在该书基础上,1985年他与刘景华合作编写了《动物病毒学》(科学出版社出版),是业内重要参考书,并于1997年再版。此外,他参与编著的《新发现的畜禽传染病》(1989年,安徽科技出版社)和《动物传染病诊断学》(1993年,江苏科技出版社)也都是我国兽医界的重要参考书。

殷震晚年曾有过一段自述:“对于人生价值,我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这句箴言,既然苍天让我们到世界上来走一趟,那么,不论是在物质生产上,还是在精神财富上,不论大小和高低,总得在有限的一生中,对社会作出些贡献。用书写语言来讲,正值应该大于负值。如果只向社会索取,消耗社会财富,自己却没有任何作为和奉献,那岂不是白白浪费人民的粮食?”他从青年时期便决定献身祖国的畜牧兽医事业,走向工作岗位时正值中国大地发生天翻地覆的变革,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震”,立志作出震动人间的贡献。他一生努力坚守自己的选择。青年时期为了寻求更好的工作条件,毅然从南方奔赴北国,终生坚守在寒冷的长春;年近古稀时,身体欠佳,经过大手术治疗,但并未停歇,直至最后牺牲在出差讲学路上。

(青宁生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