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第26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综述
    • 植物同源结构域指蛋白在拟南芥等十字花科植物春化作用途径中的功能

      2010, 26(1):1-8.

      摘要 (2287) HTML (0) PDF 1.02 M (39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春化低温处理可以使拟南芥等十字花科植物提前开花,该过程中涉及到一个重要的植物同源结构域指 (PHD-finger) 蛋白VERNALIZATION INSENSITIVE 3(VIN3)。PHD-finger结构域是真核生物中一种进化保守的锌指结构域,通常参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对核小体组蛋白进行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等修饰。在春化处理过程中,VIN3及其同源基因编码的蛋白都具有PHD-finger结构域,该结构域通过对开花抑制基因FLOWERING LOCUS C染色质组蛋白进行H3K9、H3K27甲基化、H3K9和H3K14去乙酰化等修饰,调节FLC染色质结构状态,使其从松弛状态转变为高度凝缩状态而关闭其功能,从而影响FLC转录活性进而促进开花。以下综述了拟南芥等十字花科植物春化作用途径中PHD-finger蛋白的功能,并且概述了春化作用机制。

    •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致病基因与乳腺癌易感性

      2010, 26(1):9-15.

      摘要 (1969) HTML (0) PDF 692.21 K (40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乳腺癌是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的肿瘤之一,致癌因素诱发的DNA损伤信号被传送到多个效应因子,最终导致细胞坏死和癌变。其中,共济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致病基因 (Ataxia-telangiectasia mutated, ATM) 编码的ATM蛋白激酶是DNA损伤应答的主要调控因子,其通过磷酸化一系列下游底物来应对DNA损伤,这在抑制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ATM基因突变后,导致损伤DNA不能得到正确修复,最终加速了乳腺癌的转化和增殖。随着对ATM基因结构、功能及乳腺癌易感性机制研究的深入,ATM基因与乳腺癌易感性关系已引起广泛的重视。以下就ATM基因突变、多态性和甲基化等几个方面与乳腺癌易感性的关系进行了简要概述。

    • >动物及兽医生物技术
    • H3N2型猪流感病毒M2蛋白表达分析

      2010, 26(1):16-21.

      摘要 (2284) HTML (0) PDF 831.25 K (40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流感病毒的M2蛋白在流感病毒复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抗流感病毒的靶标分子。本研究以提取的病毒基因组RNA作为模板,RT-PCR扩增H3N2亚型猪流感病毒M2基因,分别构建了重组原核表达载体和重组真核表达载体,建立了M2蛋白的原核和真核表达系统。通过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制备了M2重组蛋白,并免疫大鼠制备了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ting和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表明所制备的抗体能识别真核表达的M2蛋白和病毒感染细胞后表达M2蛋白,具有良好的特异性。重组M2真核表达载体转染Vero细胞,表达的重组M2蛋白大小为20 kDa,定位于细胞浆中,与病毒感染细胞中的M2蛋白定位相同。Western blotting检测表明M2蛋白在病毒感染细胞12 h后才能检出,晚于NS1、NP和M1,属于病毒复制的晚期蛋白,可作为病毒复制晚期的指示分子。本研究为弄清M2蛋白在病毒复制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 草鱼胶原凝集素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分析

      2010, 26(1):22-27.

      摘要 (2186) HTML (0) PDF 812.68 K (28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草鱼 (Ctenopharyngodon idella) 肝肾cDNA文库中克隆得到胶原凝集素基因。草鱼胶原凝集素全长cDNA为1128 bp,其中5?非编码区229 bp,3?非翻译区104 bp,最大开放阅读框为795 bp,编码264个氨基酸。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草鱼胶原凝集素与斑马鱼的亲缘关系最近。根据草鱼胶原凝集素序列特征,克隆了包含糖基识别域 (CRD) 的cDNA,并进行原核表达、纯化获得其重组蛋白PCRD。进行PCRD与6种细菌的凝集和糖抑制实验,结果表明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和麦芽糖4种糖都会使PCRD与嗜水气单胞菌的凝集明显下降甚至极大地干扰凝集;麦芽糖使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凝集明显下降,而肽聚糖和甘露糖会使凝集受到抑制;此外,PCRD的凝集反应不依赖Ca2+。

    • 抗人红细胞单链抗体与猪瘟E2蛋白双功能融合蛋白的构建及生物学活性检测

      2010, 26(1):28-34.

      摘要 (1682) HTML (0) PDF 825.68 K (36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构建具有凝集性、免疫反应性的双功能融合蛋白,本研究采用重叠延伸PCR方法将2E8ScFv (抗人红细胞H抗原单链抗体基因) 和mE2 (猪瘟病毒E2蛋白主要抗原编码区基因) 拼接成融合基因2E8mE2,并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DsbA,将重组表达质粒pET-DsbA-2E8mE2转化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BL21 (DE3) PlysS中进行IPTG 诱导表达,表达的融合蛋白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鉴定,结果表明:2E8mE2融合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表达,表达产物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分子量约为65 kDa,与预期的大小一致。分别采用亲和层析法和谷胱甘肽再氧化法对融合蛋白进行纯化和复性,红细胞凝集试验证实:2E8mE2融合蛋白复性效果良好,既能够与人红细胞结合,又能够与猪瘟病毒抗体反应,具有双功能特性。

    • >工业生物技术
    • 牛瘤胃分离菌株静息细胞培养体系生物转化黄豆苷原

      2010, 26(1):35-41.

      摘要 (1693) HTML (0) PDF 652.71 K (27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牛瘤胃胃液中分离了一株在厌氧条件下能利用其生长细胞将大豆异黄酮黄豆苷原高效还原为二氢黄豆苷原的革兰氏阳性细菌菌株Niu-O16。研究了菌株Niu-O16静息细胞体系转化黄豆苷原的最佳转化条件,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菌株Niu-O16静息细胞转化黄豆苷原的最佳条件是:初始pH 6.0?8.0,静息细胞浓度32?64 mg/mL (湿重),加入底物浓度0.8?1.2 mmol/L。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静息细胞浓度、加入底物浓度及转化时间的最佳组合为:静息细胞浓度32 mg/mL、加入底物浓度0.8 mmol/L、转化时间24 h;最佳转化条件下底物转化率最高为63.9%。该结果为厌氧菌的静息细胞转化及工业应用提供了参考。

    • 响应面法优化耐高温酵母生产高浓度乙醇

      2010, 26(1):42-47.

      摘要 (3114) HTML (0) PDF 835.91 K (41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耐高温酵母GXASY-10菌株对木薯粉同步糖化 (SSF) 法生产高浓度乙醇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首先应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筛选影响酒精高温高浓度发酵的重要参数,采用最陡爬坡实验逼近最大酒精生产区域后,利用Box-Behnken设计确定重要参数的最佳水平。筛选结果表明,影响酒精产量的重要参数是液化时间、糖化酶用量和初始木薯粉 (底物) 浓度。最佳工艺条件为:液化时间为35 min,糖化酶添加量为1.21 AGU/g底物,底物浓度为37.62%。20 L发酵罐在此条件下 (发酵温度37℃,转速100 r/min) 经过48 h发酵,酒精浓度可达16.07% (V/W)。优化条件与初始条件相比较,酒精浓度提高了33%。

    • >农业生物技术
    • 普通小麦中一氧化氮相关因子 (TaNOA) 编码基因的克隆和分子生物学分析

      2010, 26(1):48-56.

      摘要 (1654) HTML (0) PDF 818.73 K (32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一氧化氮是动植物体内重要的信号分子。本研究利用同源克隆技术从六倍体普通小麦中获得一个一氧化氮相关因子 (TaNOA) 编码基因的全长基因组和cDNA克隆。该基因具有13个外显子和12个内含子,与拟南芥以及水稻中同源基因结构相似。根据cDNA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拟南芥AtNOA1的序列一致性达60%以上,具备P-环GTPase G4-G5-G1-G2-G3的排列特征和保守的序列。对其中2个内含子的测序分析表明在六倍体小麦中TaNOA至少有3个成员。进一步用中国春小麦缺体-四体材料将这3个TaNOA基因成员分别定位在第六同源群的6A、6B和6D染色体上,本研究中获得的成员定位于6B染色体上,因此将其命名为TaNOA-B1。原生质体表达实验表明,TaNOA-B1可能定位在线粒体中。TaNOA基因在小麦根、叶片中表达较高,在幼穗和小花中有少量表达,茎中几乎检测不到表达。TaNOA的转录本水平还因脱落酸或盐处理而上升,表明它可能参与小麦对非生物胁迫的反应。本研究为进一步克隆六倍体小麦中TaNOA的其他成员及研究该基因在小麦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 >医学与免疫生物技术
    • 用于人乳腺癌病理检测的抗人ARD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2010, 26(1):57-62.

      摘要 (1520) HTML (0) PDF 770.77 K (30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hARD1蛋白是一个乙酰基转移酶,催化蛋白质N末端的乙酰化。前期的研究发现hARD1的高表达可能作为乳腺癌的一个指标。为了制备在乳腺肿瘤组织中特异识别的抗hARD1的单克隆抗体,将纯化的全长hARD1/His tag 融合蛋白 (1~235 aa) 免疫Balb/c小鼠,获得了8个稳定的阳性单克隆细胞株,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LISA) 结果表明,所得抗体的轻链均为κ型,重链为3种亚型:IgG1、gG2a和IgG2b。在不同肿瘤组织样本中进行抗体特异性筛选,获得一个在乳腺肿瘤组织中具有相对特异性的抗hARD1单克隆抗体,为进一步将抗hARD1的单克隆抗体应用于乳腺癌的病理诊断奠定基础,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hARD1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 靶向HIV-1 pol的高效人工miRNA的构建与体外抗病毒能力评价

      2010, 26(1):63-73.

      摘要 (1818) HTML (0) PDF 1.03 M (43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RNAi技术在抗HIV-1治疗研究中已显示出巨大潜力,获得可高效特异抑制HIV-1的RNAi元件是进行相关研究的重要基础。miRNA在抑制和表达方式上相比siRNA具有更多的优势。本研究即探讨构建可高效特异靶向HIV-1的人工miRNA元件。选择以保守性较好的HIV-1 pol基因为靶区筛选高效保守的RNAi序列,设计了16个可靶向pol区高保守区段的RNAi靶点,构建表达载体与HIV-1感染性克隆进行共转染抑制实验,筛选显示pol1026序列兼具高保守性及高抑制效率特点。以天然miR-30a为基础骨架构建了靶向pol1026靶点的人工miRNA元件,通过与HIV-1感染性克隆质粒的共转染抑制实验验证获得了可有效抑制HIV-1表达的人工miRNA元件 (miR-1026E)。通过与携带靶序列的报告质粒的共转染实验证明miR-1026E具有良好的靶点特异性。本研究进一步构建了携带miR-1026E表达元件的重组慢病毒,转导MT-4细胞并对转导后细胞进行克隆化筛选,获得稳定整合miR-1026E表达元件的MT-4-miR1026E细胞克隆,该细胞在体外攻毒实验中可高效抑制HIV-1的复制,具有显著的抑制HIV-1的能力。同时应用实时RT-PCR方法检测显示,miR-1026E在细胞中不会影响内源性代表miRNA (miR-181与miR-16) 的表达水平和干扰素效应相关基因stat1的表达水平,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所获得的可特异高效抑制HIV-1复制的人工miRNA元件可为抗HIV-1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 不同佐剂对含S+PreS1融合抗原的乙型肝炎病毒颗粒疫苗免疫原性的影响

      2010, 26(1):74-78.

      摘要 (2518) HTML (0) PDF 597.44 K (41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在前期工作基础上,用CHO细胞表达的含PreS1+S融合抗原的新型基因工程HBV颗粒疫苗 (HBSS1) 与Al(OH)3、CpG及CpG+Al(OH)3等佐剂配伍,在Balb/C小鼠模型上研究不同佐剂对HBV颗粒疫苗肌肉注射后免疫应答的影响,主要包括抗体滴度、抗体亚型分类及特异性细胞免疫 (?-IFN ELISpot检测)。结果表明:CpG佐剂结合HBSS1颗粒疫苗可快速诱导 (单针免疫) 产生高水平的抗PreS1及S抗体及较高的IgG2a/IgG1比率,同时可诱导较高抗原特异的细胞免疫应答;Al(OH)3+CpG双佐剂组一次免疫后可诱导产生最高的抗S抗体滴度 (1:105),其产生的抗体亚类包括IgG1、IgG2a与IgG2b;在S抗原N端 (13~49 aa) 存在优势CTL表位。结论:CpG佐剂结合HBSS1颗粒疫苗应是发展新型治疗性乙肝疫苗的较佳选项。

    • >组织工程与细胞培养
    • 高分子人工血管材料大鼠肌肉内的急性期反应

      2010, 26(1):79-84.

      摘要 (1632) HTML (0) PDF 825.98 K (39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实验研究临床常用的几种人造血管生物材料在大鼠体内引起的急性期组织反应,并与自主研发的丝素蛋白改性聚氨酯 (Silk fibroin-polyurethane(1:1),SF-PU(1:1)) 材料相比较,以期找出组织相容性最佳的材料。将涤纶 (Dacron) 材料、膨化聚四氟乙烯 (Expanded polyterafluoroethylene,e-PTFE) 材料、聚氨酯 (Polyurethane,PU) 材料、以及丝素蛋白改性聚氨酯复合材料 (SF-PU(1:1)) 埋植入大鼠肌肉内,通过大鼠急性毒性实验、肌肉植入局部组织反应实验、局部组织切片染色、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探讨几种材料对大鼠的局部及全身影响,研究比较各组材料的组织相容性。结果表明:涤纶材料的组织相容性较差;其余各组材料的局部组织炎性反应较轻,且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与假手术组无显著性差异。故认为涤纶作为临床上常用的人造血管材料组织相容性最差,所研发的SF-PU(1:1) 材料及另两种临床上常用的e-PTFE材料和PU材料的组织相容性较好,尤以SF-PU(1:1) 材料的组织相容性最好,结合SF-PU(1:1) 优异的物理性能,在小口径人造血管的研制方面有很大的研究前景。

    • CHO工程细胞无血清悬浮分批培养的生长代谢特征及动力学模型

      2010, 26(1):85-92.

      摘要 (1887) HTML (0) PDF 768.25 K (50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悬浮适应的表达尿激酶原CHO工程细胞为研究对象,在100 mL的摇瓶中进行无血清悬浮培养,以细胞密度、细胞活力、Pro-UK活性、葡萄糖比消耗速率 (qglc)、乳酸比生产速率 (qlac)、乳酸对葡萄糖的得率系数 (Ylac/glc) 为观察指标,同时以细胞有血清悬浮培养作为参照,考察CHO工程细胞无血清悬浮培养生长和代谢特征。观察结果表明,CHO工程细胞在无血清及有血清悬浮培养条件下表现为大致相似的细胞生长和代谢特征。在此基础上,依据实际检测的数据,应用MATLAB软件对细胞对数生长期的细胞生长、乳酸生成及葡萄糖消耗的模型参数进行非线性规划,获得全局性收敛的最优参数估计值,建立了细胞在无血清培养条件下的生长及代谢动力学模型。

    • >生物技术与方法
    • 一种利用基因表达变化检测、鉴别抗生素的新方法

      2010, 26(1):93-99.

      摘要 (1772) HTML (0) PDF 9.99 M (30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利用基因表达变化构建一个高通量检测筛选抗生素化合物的新方法。采用含luxCDABE报道子的质粒 pCS26和pMS402为载体,构建大肠杆菌重组质粒、筛选铜绿假单胞菌以及沙门氏菌的随机启动子库,获得对抗生素有反应的启动子-报道子融合体,构成抗生素筛选体系。通过重复实验筛选出15个启动子-报道子融合体,它们对不同抗生素有不同的反应,通过这一系统可以检测样品中的抗生素,并初步判断与现有抗生素的异同。使用这种方法可以进行高通量筛选潜在的抗菌物质。

    • 荧光标记脂肪酶的固定化及其稳定性

      2010, 26(1):100-107.

      摘要 (1481) HTML (0) PDF 789.25 K (35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标记有荧光探针FITC (异硫氰基荧光素) 的脂肪酶固定化,通过测定活性和荧光光谱,探究各种因素对固定化后荧光标记脂肪酶性质的影响,并分析活性、构象和荧光光谱三者之间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固定化脂肪酶过程中,聚乙二醇400二丙烯酸酯能形成合理的网格结构,使酶活较高;配体诱导酶的催化构象,使酶活性提高到未诱导酶的2倍以上;配体抽提能使脂肪酶活性中心得到释放从而提高催化活力。固定化脂肪酶的稳定性大大提高,在90℃、强酸强碱下固定化酶仍保有原酶70%、60%以上的活性;用盐酸胍、脲等溶解变性剂浸泡15 d后,酶活性仍然可以保持初始活性的70%以上。荧光光谱能较好地反映脂肪酶的活性和构象变化,最适pH和温度下脂肪酶的荧光强度最低,在溶解变性剂中,荧光强度随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这表明不同条件下脂肪酶构象经历的去折叠过程不同。

    • (S)-酮基布洛芬拆分用脂肪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

      2010, 26(1):108-113.

      摘要 (1518) HTML (0) PDF 925.07 K (22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实验室筛选出一株具有不对称拆分消旋酮基布洛芬氯乙酯的菌株NK13为材料,经鉴定为巨大芽孢杆菌 (Bacillus megaterium)。通过构建其基因文库,从中筛选得到阳性克隆重组子pUC-NK1。测序分析表明,该重组子质粒中包含一长度为633 bp的脂肪酶基因的完整开放阅读框,核苷酸同源性对比证明该脂肪酶基因属首次发现 (GenBank Accession No. EU381317),将此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1b(+) 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NKest1,转化Escherichia coli BL21,经Isopropyl-β-D-Thiogalactoside (IPTG) 诱导在宿主菌中得到表达,经SDS-PAGE电泳检测证明该脂肪酶成熟蛋白分子量约为20 kDa。薄层层析与HPLC检测结果显示,表达菌株转化外消旋酮基布洛芬氯乙酯得到(S)-酮基布洛芬过量 (e.e.%),由野生菌NK13的5.84%提高到75.28%,提高约15倍,说明该脂肪酶具有优先拆分得到(S)-酮基布洛芬的特性。

    • SM22启动SCAP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在CHO细胞中的表达

      2010, 26(1):114-120.

      摘要 (1743) HTML (0) PDF 989.61 K (35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建立平滑肌特异的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 (SREBP) 的裂解激活蛋白 (SCAP) 超表达的转基因小鼠,深入探讨SCAP的功能,本实验构建了由平滑肌特异蛋白SM22启动子 (pSM22) 启动仓鼠SCAP 443位点突变体——SCAP (D443N) 的真核表达质粒,并在仓鼠卵巢细胞 (CHO) 验证其表达。利用巢式PCR从小鼠肝脏组织提取的基因组中扩增得到pSM22基因。先将其插入pMD-T载体,构建T-SM22,对pSM22测序后,通过双酶切将pSM22克隆到pGL3-control-Luc中,成为pGL3-SM22-Luc。转染pGL3-SM22-Luc到血管平滑肌 (VSMCs) 中,通过检测荧光素酶 (Luc) 值观察pSM22在VSMCs内的启动活性。利用PCR从pTK-HSV-SCAP (D443N) 质粒中扩增出SCAP (D443N) 后克隆入pGL3-control中,成为pGL3-SCAP。然后再将pSM22克隆入pGL3-SCAP中,成为表达质粒pGL3-SM22-SCAP (D443N)。转染表达质粒到CHO细胞,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验证SCAP (D443N) 的表达。结果证实pSM22在体外VSMCs中能启动Luc的表达; 表达质粒pGL3-SM22-SCAP (D443N) 酶切及测序结果正确; 将其转染到CHO细胞后,与转染pGL3-control的对照细胞相比SCAP (D443)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增强。

    • 高效可溶性重组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

      2010, 26(1):121-129.

      摘要 (3715) HTML (0) PDF 1.29 M (79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构建了两种高效表达可溶性重组蛋白的原核表达载体。一种载体由HisSUMO序列与pET30a(+)载体连接而成 (命名为HisSUMO Express),表达的融合蛋白用Ni-NTA纯化,用SUMO蛋白酶I切割后可获得不留任何残基的重组蛋白。SUMO-蛋白酶I价格较贵,为减少表达蛋白的成本,第二种载体即在His-SUMO和目的序列之间加入羟胺切割位点 (命名为HisSUMO Economic)。在HisSUMO Economic中表达的融合蛋白用Ni-NTA纯化,羟胺液切割后可获得仅留一个甘氨酸残基的重组蛋白。以在常规表达载体中难以表达的鼠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 (mFGF-21) 为例,经葡萄糖消耗实验检测其活性,验证两种表达载体的效果。结果表明mFGF-21在两种载体中均获得了高效表达,融合蛋白占菌体总蛋白的40%以上,Ni-NTA纯化后的融合蛋白分别利用羟胺切割液和SUMO蛋白酶I切割,纯化的mFGF-21成熟蛋白回收量约为54 mg/L,回收率约为6%。经两种载体表达后的mFGF-21蛋白均具有生物学活性,可促进脂肪细胞消耗葡萄糖,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

    • 布氏锥虫苯丙氨酰-tRNA合成酶在大肠杆菌中的克隆、表达、纯化及活性测定

      2010, 26(1):130-135.

      摘要 (1807) HTML (0) PDF 969.07 K (32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苯丙氨酰-tRNA合成酶是布氏锥虫蛋白合成过程中的一类重要酶,以其为靶点的抑制剂可能发展成为新一代的抗锥虫药物,但此前并没有分离锥虫苯丙氨酸-tRNA合成酶的报道。本研究用大肠杆菌成功克隆表达并纯化了布氏锥虫苯丙氨酰-tRNA合成酶并进行了活性测定。首先通过PCR方法从布氏锥虫细胞基因组中分别扩增出苯丙氨酰-tRNA合成酶的α亚基、β亚基的基因,依次克隆入pCOLADuet共表达载体,然后在大肠杆菌BL21 (DE3) RIPL中进行了成功表达,并采用Ni-Bind亲和层析对其进行了纯化,最后用免疫印迹进行了鉴定。此外还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方法进行了酶活性测定,这为下一步进行布氏锥虫苯丙氨酰-tRNA合成酶抑制物的设计和体外筛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当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生物工程学报 ® 2024 版权所有

通信地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07509   E-mail:cjb@im.ac.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