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21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病程相关基因非表达子1(NPR1):植物抗病信号网络中的关键节点

      2005, 21(4).

      摘要 (5840) HTML (0) PDF 0.00 Byte (54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最早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中克隆到的NPR1(nonexpressor of pathogenesis-related genes 1)基因是调控植物病害抗性的一个关键基因。它不仅对植物系统获得抗性(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SAR)和诱导系统抗性(induced systemic resistance, ISR)起核心调控作用,而且是植物基础抗性(basic resistance)以及由抗病基因(resistance gene,R)决定的抗性的重要调控因子。氧化突发(oxidative burst)造成的强还原势导致NPR1蛋白还原成单体,以及NPR1单体在细胞核内的积累是诱导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介导的PR(pathogenesis-related)基因表达和SAR产生的充分必要条件。NPR1通过与TGA转录因子的相互作用调控PR基因表达。NPR1作为多种信号途径的交叉点,与某些WRKY转录因子和NPR4一起,在调节和平衡SA和茉莉酸信号传导途径中起关键作用。NPR1的这种调控作用在细胞质内进行,通过遗传工程将其用于植物保护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RNA干扰(RNAi)及其在抑制HIV-1感染中的应用

      2005, 21(4).

      摘要 (1596) HTML (0) PDF 0.00 Byte (20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RNA干扰(RNA interfering,RNAi)现象是生物界近10年来最令人兴奋的发现,它是动植物抵抗外来病毒感染、抑制病毒复制的一种重要细胞保护机制。RNAi现象是一种序列特异性的、转录后基因沉默(post_transcriptional gene_silencing,PTGS)的过程,启动这个过程的双链 (double_stranded,ds)RNA与被沉默基因在序列上是同源的,并在多种有机体中成为沉默基因表达的有力工具。近来已有实验证明:21~25个核苷酸的双链siRNA可以转染相关的细胞并抑制特异的RNA。在哺乳动物细胞中,30bp或更长的双链RNA可以导致干扰素效应,从而引发细胞内非特异反应,这也限制了RNAi作为实验手段和治疗工具的应用。然而,19~25个核苷酸长短且3′端有突出碱基的双链siRNA(small interfering RNA),在培养的哺乳动物细胞内可以以序列特异性的方式,有效地抑制基因表达。人们可以利用这种方法来抑制HIV-1对人类细胞的感染。体外实验表明,RNAi作为一种抗病毒的有力武器,将给病毒性疾病的基因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 用基于“Neo/E”的技术构建重组质粒

      2005, 21(4).

      摘要 (1656) HTML (0) PDF 0.00 Byte (24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重组工程原理,建立了一种用于构建重组质粒的 “neo/E”(抗生素/单酶切位点)选择与反选择新方法。首先采用 PCR方法扩增出线性打靶分子:然后进行两步体内同源重组,(1)neo/E基因敲入,重组子呈现neo抗性表型;(2)目的基因替换neo/E基因。用限制酶E消化时,发生第二步重组的DNA分子不能被消化,能够转化大肠杆菌受体菌DH5α。应用该方法构建了重组质粒pGL3-Basic PC1900T。PCR及测序鉴定证明:外源片段重组率为20%,所建立的重组工程选择与反选择新技术为质粒构建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 中长链聚羟基脂肪酸酯(mcl PHA)在嗜水气单胞菌I型PHA合酶缺失突变株中的合成

      2005, 21(4).

      摘要 (1087) HTML (0) PDF 0.00 Byte (22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拥有Ⅰ型聚羟基脂肪酸酯(PHA)合酶基因的嗜水气单胞菌CGMCC 0911株可利用月桂酸而不能利用葡萄糖作为碳源积累PHBHHx。将氯霉素抗性基因(Cm)插入到该基因中,获得带有I型PHA合酶断裂基因(phaC::Cm)的自杀质粒pFH10。自杀质粒pFH10通过接合作用转入嗜水气单胞菌CGMCC 0911株中并发生体内同源重组,Cm被整合到基因组上,获得Ⅰ型PHA合酶缺失突变株。DNA序列测定证明了这一结果。GC分析表明,突变株不再产生PHBHHx,但却可利用月桂酸或葡萄糖积累中长链PHA,明显表明野生型嗜水气单胞菌基因组中存在另一个编码Ⅱ型PHA合酶的基因,且只有Ⅰ型PHA合酶被钝化后,这个功能被隐藏的Ⅱ型PHA合酶才可在细胞中发挥作用。

    • 杆状病毒转移载体的构建及绿色荧光蛋白在斜纹夜蛾幼虫中的表达

      2005, 21(4).

      摘要 (1280) HTML (0) PDF 0.00 Byte (24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构建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SpltMNPV)的重组病毒,以该病毒日本C3株基因组DNA为PCR扩增模板,根据GenBank SpltMNPV中国G2株基因序列,设计了两对引物分别扩增多角体蛋白基因的5′端侧翼序列(含启动子)和3′端侧翼序列(含终止子),将这两个片段依次克隆于pUC18质粒载体后,再将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亚克隆到上述载体的多角体蛋白基因启动子和终止子之间,获得转移载体pSplt-gfp。将pSplt-gfp与野生型SpltMNPV 基因组DNA共转染Spli细胞,通过同源重组和有限稀释法筛选,获得了以gfp基因替代多角体蛋白基因的重组病毒SpltMNPV-gfp。SpltMNPV-gfp感染Spli细胞和斜纹夜蛾幼虫,分别在感染24h和48h后可发现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该重组病毒的获得,为建立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表达体系奠定了基础。

    • 呼吸道合胞病毒重组蛋白候选疫苗的质粒构建、表达及免疫原性和保护性研究

      2005, 21(4).

      摘要 (1381) HTML (0) PDF 0.00 Byte (21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PCR扩增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M2 蛋白的CD8+T细胞表位F/M2:81-95和RSV-G蛋白的B细胞表位片段G:125~225(简称G1),以一个Linker连接,插入质粒pET-DsbA中构建原核表达重组质粒, 转染E.coli BL21(DE3)后成功表达了融合蛋白DsbA-G1-Linker-F/M2:81-95(简称D-G1LF/M2),Western-blot结果表明该融合蛋白是RSV特异性的,采用Ni+螯合亲和层析法纯化变性的包涵体溶液,经梯度透析法复性,用该蛋白免疫BALB/c小鼠,结果表明被免疫小鼠肺部及血清中产生了高滴度的抗D-G1LF/M2及抗RSV IgG抗体和中和抗体,同时还诱导产生了RSV特异性的CTL应答;IgG的亚型IgG1/IgG2a的比值为2.66;用RSV攻击免疫后的小鼠,病毒滴定法检测肺部RSV滴度,结果表明D-G1LF/M2对小鼠肺部具有保护作用。

    • SARS冠状病毒核衣壳蛋白在酵母中的表达与活性检测

      2005, 21(4).

      摘要 (1130) HTML (0) PDF 0.00 Byte (19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PCR扩增SARS冠状病毒N蛋白全长cDNA,克隆到酵母表达载体pPIC3.5K,构建pPIC3.5K-SCoVN酵母表达质粒。表达质粒线性化后电转化到毕赤酵母GS115中,经G418-RDB, MM/MD平板与PCR扩增筛选获得His+ Mut+ 重组菌株。比较研究了不同的培养基、溶解氧以及甲醇浓度对菌株生长与重组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FBS培养基最适宜重组菌的生长与表达,溶氧对菌体的生长与表达有显著的影响,甲醇诱导最佳终浓度为1%(V/V),SDS-PAGE分析重组蛋白的表达量,发现重组N 蛋白表达量占细胞总蛋白的6%,每升培养基可以生产410mg重组N蛋白,生物量达45OD600。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重组N 蛋白对鼠源单克隆抗体以及SARS病人恢复期血清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反应。对摇瓶培养条件进行了发酵罐放大实验,结果生物量达到348OD600,表达量达到 2.5g/L,分别为摇瓶表达的7.7倍和6.1倍,为SARS早期血清学诊断研究以及为N蛋白在病毒复制以及致病机理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 Trametes sp. AH28-2漆酶A的诱导合成及其基因5′-端调控区的克隆与分析

      2005, 21(4).

      摘要 (3501) HTML (0) PDF 0.00 Byte (51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Trametes sp. AH28-2漆酶同工酶的合成需要铜离子的存在,较高浓度的Cu2+有利于漆酶合成。在以葡萄糖为碳源补加0.5mmol/L Cu2+的培养基中生长时,发酵液漆酶活性为44.3u/L,同时补加4.0mmol/L邻甲苯胺时,漆酶酶活提高到71.0u/L;而在补加Cu2+和邻甲苯胺的纤维二糖培养基中,酶活上升至2584u/L,为葡萄糖培养基的36.4倍。邻甲苯胺和铜离子诱导产生的漆酶同工酶组分,均为漆酶A(LacA)。竞争性RT-PCR分析表明,漆酶A基因(lacA) 转录本的累积伴随有发酵液漆酶活性的增加,邻甲苯胺对lacA的调控发生在转录水平。lacA 结构基因长2110bp,含有10个内含子;lacA的Cdna序列为1560bp,编码520aa的漆酶蛋白,其氨基酸序列与其它真菌漆酶具有较高的相似性。采用改进的反向PCR技术,扩增得到的lacA5′-端调控区长1881bp,分析表明,该区域上分布有1个TATA框、7个CAAT框和多个潜在的顺式作用元件序列位点,包括5个MRE元件、9个CreA结合位点、4个XRE元件、2个STRE元件和7个氮因子调控位点等。这些序列位点的存在部分地对应了菌株摇瓶发酵条件下lacA的表达规律。

    • 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水蛭素融合基因的构建及其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2005, 21(4).

      摘要 (1193) HTML (0) PDF 0.00 Byte (22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构建并表达兼有溶栓和抗凝活性、减少出血副作用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水蛭素(HV2)的融合蛋白。通过提取总RNA和RT-PCR获得t-PA基因,与HV2基因通过活化凝血因子X(Fxa)识别序列(IEGR)的对应碱基序列连接构成融合蛋白基因,融合蛋白基因经pGEM-T、pIC9克隆至表达载体pIC9K上,电转导入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GS115。转化子摇瓶内甲醇诱导表达。纤维蛋白平板溶圈法和纤维蛋白凝块法分别检测溶栓和抗凝活性。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克隆的t-PA基因片段大小为1700bp,序列测定结果表明其35位氨基酸由文献报道的精氨酸突变为色氨酸。限制性酶切和PCR鉴定结果均表明融合蛋白基因已克隆入表达载体和宿主菌。甲醇利用实验、G418抗性筛选获得多拷贝甲醇利用快型克隆。甲醇诱导表达产物具有纤溶活性并可被抗t-PA抗体抑制。完整融合蛋白无抗凝活性,但以Fxa裂解后可释放抗凝活性。同时,融合蛋白以单链和双链两种形式存在。融合蛋白在血栓部位特有的Fxa作用下靶向释放抗凝活性,具有溶栓抗凝双功能,有望降低临床出血副作用。

    • 新型抗肿瘤转移多肽-三聚β肽(β3)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其抗粘附作用

      2005, 21(4).

      摘要 (1148) HTML (0) PDF 0.00 Byte (17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行设计了抗肿瘤转移多肽-三聚β肽(β3),人工合成了β3的基因片段,构建了β3的表达质粒pET-His-β3,在大肠杆菌BL21(DE3)plysS中表达。在用IPTG诱导15h后可见明显的His-β3融合蛋白的表达,表达产物约占细胞总蛋白的4%,占细胞总不溶性蛋白的10%。每升pET-His-β3/BL21(DE3)plysS细菌培养液用金属螯合琼脂糖凝胶6B FF分离后可回收纯度为92.2%的β3产物约20mg。所表达出的β3肽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细胞及人肝癌高转移细胞株HCCLM6细胞与纤连蛋白(fibronectin, FN)粘附具有特异的抑制作用,呈现剂量效应相关关系和时间效应相关关系,抑制作用强于β肽(β1)、3倍浓度的β1(3×β1)和GRGDS。研究结果表明:pET-His-β3/BL21(DE3)plysS是β3适合的表达系统;表达的β3肽具有特异的抗肿瘤细胞粘附作用。

    • 猪囊尾蚴疫苗候选基因TSO18在酵母中的高效表达

      2005, 21(4).

      摘要 (1036) HTML (0) PDF 0.00 Byte (19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猪带绦虫六钩蚴TSO18基因亚克隆至毕赤酵母分泌性表达载体pPIC9K,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PIC9K_TSO18,电转化毕赤酵母菌GS115,使重组表达载体与酵母染色体发生同源整合。采用G418抗性梯度法筛选得到多拷贝重组菌株,用甲醇进行诱导表达,并对表达产物进行SDS_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脱糖基化分析、分子筛纯化和小鼠免疫接种等表明,目的蛋白得到了高效表达并进行了适度的糖基化,易于纯化且具有免疫活性。在5L发酵罐中目的蛋白表达量达到2.54mg/mL,为制备基因工程疫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甜蛋白Monellin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

      2005, 21(4).

      摘要 (1204) HTML (0) PDF 0.00 Byte (21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据已报道的单链monellin甜蛋白的氨基酸序列,采用细菌偏爱密码子,人工合成了全长 294bp的 monellin基因。插入到大肠杆菌表达载体Pet_22b中,构建重组分泌型表达载体Petmo。经IPTG诱导Petmo所含有的甜蛋白基因可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高效表达,表达量占菌体可溶性蛋白的44.8%。且经纯化后测定其甜度是蔗糖的3000倍。得到的甜蛋白热稳性及耐酸性均比天然产物有所提高。

    • 人尿激酶原突变体的构建及其特性的研究

      2005, 21(4).

      摘要 (1248) HTML (0) PDF 0.00 Byte (20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于人尿激酶原(pro-UK)存在凝血酶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PAI-1)的作用位点,在生产和治疗过程中容易失去活性。采用PCR介导的定点突变技术对pro-UK基因进行了突变,构建了3种人pro-UK突变体, 分别将蛋白序列中的凝血酶作用位点Arg156突变成His156,构建成pro-UKM1;将PAI-1的作用位点Arg178、Arg179、Arg181突变为Lys178、Lys179、His181构建成pro-UKM2;同时将凝血酶和PAI-1的作用位点突变构建成pro-UKM3。分别在CHO细胞中获得稳定表达。并对3种突变体进行了SDS-PAGE纤维蛋白自显影和Western blot分析,证明3种细胞表达的pro-UKM与天然尿激酶原带型一致,绝大多数为单链。体外溶栓试验表明,pro-UKM1对凝血酶有抵抗性,pro-UKM2对PAI有抵抗性,pro-Ukm3能有效抵抗凝血酶和PAI的活性抑制。特别是pro-UKM3具有开发成新型溶血栓药物的潜力

    • 可控多孔结构支架制备及灌注式体外培养

      2005, 21(4).

      摘要 (1112) HTML (0) PDF 0.00 Byte (19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CAD和快速成形技术设计制造具有可控多孔结构的支架。构建灌注式生物反应器系统,实现氧气和营养物质的大量输送,同时产生一定流体剪应力,调节细胞功能的发挥。根据支架负型结构制造出相应的树脂原型,用磷酸钙骨水泥进行填充烧结,得到与设计相符的多孔支架。接种兔成骨细胞,分别采用静态和灌注式三维动态培养方法,观察不同培养条件下细胞在支架表面以及所构造微管道内的生长情况。试验结果表明,灌注式体外培养方法更有利于细胞在支架微管道内的存活和功能的发挥,此灌注式系统能够改善支架微管道内细胞生存的微环境,增强黏附在支架微管道内细胞的活性,促进细胞进一步的增殖和矿化基质的产生。

    • 糖化过程中阿拉伯木聚糖溶解及内切木聚糖酶随机进攻预测模型的建立

      2005, 21(4).

      摘要 (1274) HTML (0) PDF 0.00 Byte (18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立了糖化过程中阿拉伯木聚糖溶解及内切木聚糖酶随机进攻的预测模型,希望通过此模型能预测在不同初始条件和参数设置下糖化过程中阿拉伯木聚糖的浓度,以减少其在酿造过程中的负面作用。结果显示,此模型预测麦汁中阿拉伯木聚糖浓度的误差在-9.5%到+13.6%之间。工业验证模型的误差要大于实验室条件下的误差,分别为16.8%和17.9%。仿真结果表明,麦汁中阿拉伯木聚糖的浓度随糖化初始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而延长糖化初始时间能降低阿拉伯木聚糖的含量。并且麦芽中内切木聚糖酶活对麦汁中阿拉伯木聚糖的浓度的影响要远远小于麦芽中阿拉伯木聚糖的初始值。

    • 富含二硫键的膜蛋白p185胞外区在大肠杆菌中的可溶性表达和性质鉴定

      2005, 21(4).

      摘要 (1232) HTML (0) PDF 0.00 Byte (27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Her2/c-erbB-2基因(其产物为膜蛋白p185)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家族的一员,在约30%的乳腺癌中发现了其过量表达。为了鉴定抗p185单克隆抗体的抗原表位并进一步研究它们的相互作用,采用PCR的方法从含Her2/c_erbB_2基因的pBabe/erbB_2质粒中扩增了p185胞外区的富含二硫键的第一、二结构域和第四个结构域。产物克隆到pGEX/4T-1载体后,转化大肠杆菌Origami B(DE3)pLysS菌株,用低浓度IPTG进行低温过夜诱导后将菌体压力破碎,SDS-PAGE检测表达上清,得到了可溶性表达的融合有GST的目的蛋白。经ELISA、Western blot等方法鉴定,可溶性表达产物具有完全的抗体结合活性,且当用凝血酶把GST切掉后该活性仍然保留。P185胞外区融合蛋白的成功表达将为二硫键富含类蛋白的表达提供参考;并为将来具有肿瘤细胞生长抑制活性的抗p185单克隆抗体的抗原表位鉴定,以及为EGFR家族受体的结构和功能关系的研究打下基础。

    • 人EGF受体L2结构域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包涵体柱上复性及纯化

      2005, 21(4).

      摘要 (1263) HTML (0) PDF 0.00 Byte (33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PCR方法从克隆的EGFR胞外区cDNA中扩增编码EGFR-L2结构域的DNA片段,在其3′端加入编码His6标签的序列,与pET-3c连接构建EGFR-L2原核表达载体。该蛋白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获得高效表达,免疫印迹分析表明表达产物全部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分步透析法和稀释法都不能获得可溶性复性产物,而Ni2+-NTA柱上复性法不仅能够获得可溶性的EGFR-L2蛋白,而且产物同时得到高度纯化,纯度>95%,复性的EGFR-L2与其配基EGF具有特异性的结合活性,但亲和力较低。这表明His6标签不但便于纯化目标蛋白,而且可利用Ni2+-NTA柱进行柱上复性,适用于不易通过常规方法复性的重组蛋白的制备。

    • 稀释速率对高浓度酒精连续发酵过程振荡行为的影响

      2005, 21(4).

      摘要 (1441) HTML (0) PDF 0.00 Byte (17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一搅拌罐和三段管式反应器组成的组合反应器系统中,使用葡萄糖浓度为280g/L,添加5g/L酵母膏和3g/L蛋白胨的底物,在总稀释速率分别为0.032h-1,0.024h-1,0.017h-1,0.012h-1和0.006h-1的条件下,考察了稀释速率对高浓度酒精发酵系统振荡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振荡行为在特定的稀释速率条件下呈现,进而基于数学上的分岔理论,分析了振荡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及对应的稀释速率范围,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振荡行为对酒精发酵过程的影响。

    • Bacillus sp. fmbJ224发酵产新型抗菌肽培养基的优化研究

      2005, 21(4).

      摘要 (1561) HTML (0) PDF 0.00 Byte (25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Plackett_Burman Design,PB) 法,对影响Bacillussp.fmbJ224产新型抗菌肽的17个因素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影响该菌发酵产新型抗菌肽的主要培养基成分为葡萄糖、NH4NO3、谷氨酸、CaCl2、MnSO4。在此基础上,再采用响应曲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RSM)对其5个显著因子的最佳水平范围进行研究。通过对二次多项回归方程求解得知,在上述自变量分别为葡萄糖8.13g/L、NH4NO36.14g/L、谷氨酸4.2g/L、CaCl2 3.98mg/L、MnSO44.87mg/L时,新型抗菌肽的产量从1304.21μg/mL提高到了1487.58μg/mL。

    • 抗菌肽Adenoregulin基因工程菌培养条件的优化及分批发酵研究

      2005, 21(4).

      摘要 (1270) HTML (0) PDF 0.00 Byte (32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denoregulin(ADR)是来源于南美树蛙Phyllomedusa bicolor皮肤的含有33个氨基酸的抗菌肽,在非极性环境中形成α_螺旋型结构,具有抗菌活性强、抗菌谱广的特点。将ADR基因克隆于pET32a载体上,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对这一工程菌株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正交试验,考察诱导时机、诱导剂量和诱导时间三个因素的不同水平对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诱导时机的影响尤为显著,考察了9种不同培养基对表达量的影响,发现培养基中加入葡萄糖对目标蛋白的稳定表达起了重要的作用,确定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基为2×YT+0.5%葡萄糖,诱导时机为OD600=0.9左右,诱导剂IPTG加入的终浓度为0.1mmol/L,诱导时间为4h。采用前期恒pH、后期指数流加的策略进行工程菌BL21(DE3)/pET32a-adr的高密度培养,在整个流加过程中,通过控制葡萄糖的加入量,将菌株的比生长速率控制在015h-1,乙酸浓度也被控制在较低的水平(<2g/L),但是质粒丢失严重,在发酵结束时,约有40%的大肠杆菌中不带质粒,这导致了目标蛋白的表达量下降严重,但是表达的目标蛋白90%以上为可溶性形式。表达的融合蛋白无抑菌活性,而裂解后得到的ADR单体具有明显的抑菌活性。

    • 搅拌式生物反应器中造血细胞的灌注培养

      2005, 21(4).

      摘要 (1112) HTML (0) PDF 0.00 Byte (23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消除造血细胞静态培养中存在的浓度梯度和搅拌悬浮培养时换液引起的波动,为造血细胞体外扩增提供更理想的培养环境和操作方式,利用自主开发的造血细胞重力沉降截留系统结合有溶氧和pH控制的生物反应器进行了脐血造血细胞的灌注培养。两次灌注培养中总细胞分别扩增11.5和18.6倍,扩增倍数最大时,CFU-Mix分别扩增23.2倍和20.4倍、 CFU-GM扩增13.9倍和21.5倍、BFU-E 扩增8.0倍和6.9倍、CD34+细胞扩增17.1倍和15.4倍。培养到12d时,第一次实验由267×106单个核细胞扩增得到1082×106个总细胞,6.31×106个CFU-GM,6.2×106个CFU-Mix和23×106个CD34+细胞;第二次实验由180×106单个核细胞扩增得到1.080×106个总细胞,4.65×106个CFU-GM,11.0×106个CFU-Mix和25.0×106个CD34+细胞,这达到了临床规模,由于控制了较低的溶氧和稳定的培养环境,细胞中干/祖细胞含量显著高于方瓶。但灌注培养到后期细胞密度达到较高后,细胞生长受到抑制,这应该是由细胞密度过高本身所引起。搅拌式反应器中进行灌注培养有利于造血干/祖细胞的进一步扩增,培养得到的细胞中干/祖细胞含量较高,培养规模达到了临床要求,但过高的细胞密度将对造血细胞的生长产生抑制。

    • 多级串联悬浮床反应器系统中自絮凝颗粒酵母乙醇连续发酵耦合废糟液直接全循环使用的研究

      2005, 21(4).

      摘要 (1563) HTML (0) PDF 0.00 Byte (20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一套四级串联悬浮床生物反应器系统中,以双酶法制备的玉米粉糖化液为底物,进行了废糟液全循环条件下自絮凝颗粒酵母乙醇连续发酵的实验研究。在实验中,每隔5 d将从末级反应器收集到的发酵液集中精馏处理,得到的废糟液直接用于玉米粉调浆制糖。系统连续运行了120d,共进行了24批次实验,数据分析表明系统达到了平衡状态。在平均发酵时间为20h条件下,发酵终点乙醇浓度平均为11.7%(V/V),残还原糖浓度平均为7.9g/L,装置运行平稳。这些工作为自絮凝颗粒酵母乙醇发酵耦合废糟液直接全循环使用、实现污染物源头减废、清洁生产奠定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 大孔型NaCS-PDMDAAC微胶囊固定化细胞在摇床和鼓泡塔中的培养研究

      2005, 21(4).

      摘要 (1141) HTML (0) PDF 0.00 Byte (19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NaCS-PDMDAAC生物微胶囊囊膜较为致密,影响胶囊内外物质的交换,从而影响胶囊内细胞的生长。利用淀粉酶对致孔剂淀粉的降解作用制备了一种大孔型的纤维素硫酸钠_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NaCS-PDMDAAC)生物微胶囊,实验表明胶囊的孔径和通透性能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将酵母和大肠杆菌作为模型细胞包埋于胶囊中分别通过摇瓶和鼓泡塔半连续培养,在鼓泡塔中胶囊内细胞的密度要高于摇床,表明氧气的传递是胶囊内好氧细胞生长的限制因素,大孔胶囊由于囊膜孔径变大,氧气的传递更为快速,在鼓泡塔中大孔型胶囊内的最大细胞密度比常规胶囊要高出20%~110%。由于对氧气的需求量的不同,大肠杆菌菌浓提高的程度要高于酵母。

    • SARS冠状病毒刺突蛋白在裂殖酵母中的表达

      2005, 21(4).

      摘要 (1649) HTML (0) PDF 0.00 Byte (21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SARS冠状病毒S蛋白主要抗原表位的分析,将S蛋白基因扩增成大小为800 bp~1000 bp的5个片段,分别与裂殖酵母载体pNMT1连接,经电穿孔转化TCP1菌株,得到诱导表达5个片段的裂殖酵母菌株。对诱导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表明,S基因5个片段在裂殖酵母中分别得到不同程度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新一代SARS疫苗提供了材料。

    • 杜氏盐藻psaB基因cDNA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2005, 21(4).

      摘要 (1143) HTML (0) PDF 0.00 Byte (26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真核生物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Chlamydomonas moewusii、Chlorella vulgaris以及Mesostigma viride的psaB基因的氨基酸高度保守序列,设计一对简并引物,利用TRIzol试剂提取杜氏盐藻(Dunaliella salina)细胞的总RNA,通过RT-PCR,得到的一段长为1.8kb左右的cDNA片段。PCR产物经T-A克隆并测序分析以及测序结果推导成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表明所克隆的1815bp序列为杜氏盐藻psaB cDNA片段,GenBank收录号为AY820754。根据已经得到的psaB序列推导成氨基酸序列与一些已知物种的psaB基因相比较,同源性分别为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 92%,Chlamydomonas moewusii 91%,Chlorella vulgaris 86% , Mesostigma viride 85%,Physcomitrella patens subsp.Patens 85%, Nephroselmis olivacea 84%。据此可推断本实验中所克隆的序列为杜氏盐藻psaBcDNA序列。

    • 一个受褐飞虱取食诱导的水稻GST类似蛋白基因的克隆

      2005, 21(4).

      摘要 (1171) HTML (0) PDF 0.00 Byte (22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BpHi006AcDNA长度为1943bp,具有一个795bp组成的完整的读码框,其表达受褐飞虱取食的诱导。BpHi006A蛋白含有谷胱苷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的N末端结构域和C末端结构域,为谷胱苷肽S转移酶超家族的成员。BpHi006A蛋白与拟南芥四氯氢醌还原性脱卤素酶相关蛋白有61%的一致性,序列分析表明这两种蛋白质构成一类新的植物GST。

    • 接种方式对细胞在三维材料中接种率和分布的影响

      2005, 21(4).

      摘要 (1589) HTML (0) PDF 0.00 Byte (24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考察了静态和动态接种方式对成纤维细胞在胶原壳聚糖支架材料中接种率和分布的影响。将人成纤维细胞制成细胞悬液,分别采用静态接种、转瓶接种和灌注接种方式将细胞接入三维胶原壳聚糖海绵。通过MTT法和切片HE染色分别考察细胞接种率及细胞在三维材料中的分布。实验结果表明:在低的接种密度下静态接种有较高的接种率(889%),但随着接种密度的增加接种率下降显著,细胞结团且分布不均匀;转瓶接种的接种率约为60%,细胞分布也不均匀;灌注接种的接种率始终维持在77%以上,能得到高的起始细胞密度,且细胞分布均匀,是一种理想的接种方式。细胞接种方式的优化为改善工程化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缩短体外构建时间奠定了基础。

    • 非离子反胶束中木素过氧化物酶催化性能研究

      2005, 21(4).

      摘要 (1021) HTML (0) PDF 0.00 Byte (18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木素过氧化物酶(LiP)在环己烷/Brij30/水反胶束体系中可体现催化活力,然而在水/醇/TritonX100/环己烷反胶束体系中却没有催化活力。对影响Brij30反胶束中LiP催化活力各主要因素进行了优化并测定了LiP在其中的时间稳定性;结果表明,20℃下,使LiP体现最佳活力的Brij30反胶束介质条件为:ω0=8.5,pH=2.2,[Brij30]=600mmol/L;在此条件下,LiP的半衰期可达到50h;与水介质相比,酶活力下降了,但稳定性却提高了。直链醇是TritonX100形成反胶束的必要组分,为揭示醇的作用,还考察了戊醇对Brij30 反胶束中LiP催化活力的影响,发现高浓度戊醇对LiP有失活作用。据此推测助表面活性剂醇可能是LiP在环己烷/TritonX100/戊醇/水反胶束中不能体现催化活力的主要原因。

    • 木聚糖酶氨基酸组成与其最适pH的神经网络模型

      2005, 21(4).

      摘要 (1448) HTML (0) PDF 0.00 Byte (20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籍均匀设计(UD)方法,构建了G/11家族木聚糖酶氨基酸组成和最适pH的神经网络(NNs)模型。当学习速率为0.09、动态参数为0.4、Sigmoid参数为0.98,隐含层结点数为10时,该模型对最适pH的拟合和预测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可分别达到3.02%和4.06%,均方根误差均为0.19个pH单位,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11和0.19个pH单位。该结果比文献报道的用逐步回归方法好。

    •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rh-Endostatin)大肠杆菌表达体系发酵条件的优化

      2005, 21(4).

      摘要 (1265) HTML (0) PDF 0.00 Byte (32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优化了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的E. coli表达体系的发酵条件。利用E. coli表达体系得到了较高的产量,在9h左右的发酵周期内达到OD600值140,包涵体蛋白产量为3 g/L。主要优化了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sopropyl-β-D-thiogalactopyranoside, IPTG)的终浓度、诱导时间、培养温度、补料控制方法等条件,并且在诱导后提高培养温度到40℃,在非常短的培养周期内达到了高密度培养的目的。利用E. coli表达,继而通过复性获得有活性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成本低、生产过程稳定可控、得到的蛋白性质稳定,符合工业生产的需要。

    • 基因表达谱聚类/分类技术研究及展望

      2005, 21(4).

      摘要 (2083) HTML (0) PDF 0.00 Byte (29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人类及多种模式生物全基因组测序基本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进入后基因组时代.后基因组时代研究的焦点已经从测序转向功能研究。聚类/分类技术作为分析基因表达谱和识别基因功能的重要工具之一,近年来获得很大的发展。对目前基因表达谱聚类/分类技术及它们的发展,进行了综述性的研究,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结合我们的研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为基因表达谱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

    • 叶绿体基因工程:一种植物生物技术的新方法

      2005, 21(4).

      摘要 (2374) HTML (0) PDF 0.00 Byte (33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叶绿体转化为主的叶绿体基因工程,与传统的基因工程技术细胞核转化相比,在外源基因表达水平和转基因植物安全性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尤其是在控制转基因沉默和遗传稳定性方面,可以互补核转化带来的局限性。因此,叶绿体基因工程是一种很具有发展前景的植物转基因技术,并在未来工农业生物技术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着重在叶绿体转化技术主要特点,应用领域及其未来的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了简单评述。

当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生物工程学报 ® 2024 版权所有

通信地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07509   E-mail:cjb@im.ac.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