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微学术

微生物学报

  • 2011年第51卷第10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封面
    • 封面

      2011, 51(10).

      摘要 (494) HTML (0) PDF 3.84 M (3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目录
    • 目录

      2011, 51(10).

      摘要 (562) HTML (0) PDF 90.71 K (6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学科先贤
    • 杰出的植物病理学家——裘维蕃

      2011, 51(10).

      摘要 (551) HTML (0) PDF 147.47 K (8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小型综述
    • ε-聚赖氨酸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2011, 51(10):1291-1296.

      摘要 (1416) HTML (0) PDF 163.05 K (23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ε-聚赖氨酸(ε-PL)是一种可食用对人和环境无毒害可生物降解的天然生物材料。本文以聚赖氨酸的研究历史为主线,对ε-PL 的合成与降解进行了综述并预测了ε-PL 可能的代谢途径,最后展望了我国聚赖氨酸研究的发展前景。

    • 解析细菌免疫系统

      2011, 51(10):1297-1303.

      摘要 (1426) HTML (0) PDF 159.71 K (36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在细菌与噬菌体之间的生存斗争中,细菌面临噬菌体的威胁,进化了多种免疫机制。在这些免疫机制中,有的采用被动适应,有的采用主动防御的策略,阻止噬菌体DNA 进入细胞,裂解侵入的DNA,或以宿主细胞死亡的方式,阻止噬菌体的扩散。各种机制的相互配合,在细菌细胞中构成了一个有效的免疫系统。本文在综述细菌免疫系统最新研究进展基础上,重点分析讨论了细菌免疫系统的作用模式,以及细菌免疫系统与噬菌体之间的进化关系。

    • 贝类中致病微生物的检测技术及其组织分布

      2011, 51(10):1304-1309.

      摘要 (826) HTML (0) PDF 146.77 K (18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贝类是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重要传播载体之一,因食用贝类导致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因此,贝类食用安全监测与控制成为食品安全研究的重点。近几年,笔者在贝类中主要致病微生物分子检测、累积分布和控制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本文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对贝类中致病微生物的检测方法、组织分布、净化以及流行病学等方面展开论述。综合国内外研究结论发现,分子检测方法已成为贝类中致病微生物检测的主要手段。另外,贝类中致病微生物主要累积富集在鳃组织和消化腺(包括肠胃和消化盲囊)中,这为致病微生物的检测靶向性提供了理论指导。

    • >分类和进化
    • 一株高含玫红品的红树林海洋紫色硫细菌分离鉴定及特性

      2011, 51(10):1168-1325.

      摘要 (1203) HTML (0) PDF 477.23 K (25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挖掘我国海洋紫色硫细菌物种资源、深入理解紫色硫细菌在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琼脂振荡稀释法、显微技术、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TLC、HPLC 和MS 法。【结果】从福建泉州洛阳桥红树林潮间带泥水样分离获得一株细胞内含多个硫粒的细菌菌株,光合内膜呈囊状、含细菌叶绿素a 和螺菌黄质系类胡萝卜素,结合16S rRNA 基因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菌株属于海洋着色菌属(Marichromatium)。该菌株细胞球杆状;最适pH 范围5.7-6.7;最适盐度范围2%-3.5%;温度范围20℃ -35℃;能耐受3.6 mmol/L 硫化物;主要积累玫红品类胡萝卜素,而不是螺菌黄质;3 种细菌叶绿素组分中,一种为BChl aP,另2 种未见报道;不需要生长因子;可光同化固定CO2、能很好利用多种有机酸盐、多价态氮化物和硫化物,尤其能利用柠檬酸、葡萄糖、蔗糖、果糖和丙醇;对氯霉素、头孢唑林、苯、对羟基联苯、恩诺沙星、啶虫脒、HgCl2 和CdCl2的IC50 值分别为70、100、20、20、3、170、5 mg /L和25 mg/L。【结论】该菌株是一株轻度耐酸、高含玫红品类胡萝卜素的紫色硫细菌,被鉴定为Marichromatium gracile 新菌株,编号YL28。该菌株具有广泛利用多种碳源、氮源和硫源物质的能力,对抗生素氯霉素和头孢唑啉、农药啶虫脒、重金属汞和镉具有较强耐受性,对抗生素恩诺沙星较敏感。

    • 山蚂蝗慢生根瘤菌的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育

      2011, 51(10):1310-1310.

      摘要 (1316) HTML (0) PDF 500.80 K (17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研究我国亚热带和温带地区与山蚂蝗共生的慢生根瘤菌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方法】采用BOX-PCR 和多位点基因序列分析(nifH,nodC 和recA 基因) 方法对分离自我国不同地区的29 株山蚂蝗慢生根瘤菌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BOX-PCR 分析表明供试的山蚂蝗慢生根瘤菌形成25个基因遗传型,具有丰富的基因组多样性。多位点基因序列分析发现代表菌株位于慢生根瘤菌的3 个分支上,分别与埃氏慢生根瘤菌(Bradyrhizobium elkanii) ,大豆慢生根瘤菌( Bradyrhizobium japonicum) 和圆明慢生根瘤菌(Bradyrhizobium yuanmingense) 亲缘关系近。【结论】我国山蚂蝗慢生根瘤菌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共生基因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它们多与持家基因共同进化,并以垂直进化为主。

    • 一株源于醇化烟叶表面高效降解TSNA 菌株AS97 的分离筛选、鉴定及应用

      2011, 51(10):1326-1333.

      摘要 (1255) HTML (0) PDF 474.69 K (19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烟草特有亚硝胺(Tobacco-specific nitrosamines,简称TSNA)是烟叶中的主要致癌物质。本研究从筛选建立的特有菌库中发现了1 株可有效降解TSNA 的菌株AS97,并对其进行了鉴定及初步应用研究。【方法】采用富集驯化及选择培养基筛选得到硝酸盐与亚硝酸盐转化能力最强的菌株AS97;根据菌株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RNA 基因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并将AS97 自制发酵液喷施于烟丝表面,确定适宜接种量和发酵条件,采用LC-MS /MS(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检测TSNA 中四种主要成分的含量。【结果】菌株AS97 源于云南玉溪烤烟样品表面,经分析确定其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GenBank 登录号:JF449445)。将AS97 自制发酵液以5% 的接种量喷施于烟丝,30℃(相对湿度是60%)条件下发酵10 d 检测烟叶中硝酸盐、亚硝酸盐、TSNA、4-(N-甲基-亚硝基) -1-(3-吡啶基)-1-丁酮(NNK)、N-亚硝基去甲基烟碱(NNN)、N-亚硝基新烟草碱(NAT) 及N-亚硝基假木贼碱(NAB) 的转化率分别达到68. 77%、45. 57%、45. 47%、59. 08%、38. 79%、21. 41% 及11. 76%。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烤烟中硝酸盐、亚硝酸盐与TSNA 的含量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进一步证实硝酸盐与亚硝酸盐是TSNA 的主要前体物质。【结论】醇化烟叶表面的荧光假单胞菌AS97 能够显著降低TSNA 的含量。本文首次报道了源于醇化烤烟表面对TSNA 有良好转化能力的Pseudomonas fluorescens。可将其开发成新型微生物制剂,应用于低害卷烟制品的生 产实践中。

    • >遗传和分子生物学
    • 水稻条斑病菌胞外多糖相关基因的鉴定

      2011, 51(10):1334-1341.

      摘要 (1097) HTML (0) PDF 779.66 K (23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前期研究中从Tn5 转座子插入的水稻条斑病菌突变体库中获得了17 个胞外多糖改变的突变体。【方法】本文对这些突变体的Tn5 插入位点和基因类型进行了鉴定。【结果】结果显示,胞外多糖减少的11 个突变体中多数为Tn5 插入在已知的gum、xan 和wxoc 基因簇上,Xoryp_4217、Xoryp_2488 和Xoryp_0918为未知的与胞外多糖产生有关的基因,属首次报道;6 个胞外多糖增多的突变体中,fimO、pilY 和xopQ 与胞外多糖产生有关,但在水稻条斑病菌中未见报道;Xoryp2392、Xoryp_4221 和Xoryp_3511 为首次鉴定,其中Xoryp_3511 仅在水稻黄单胞菌中存在。毒性测定结果显示,胞外多糖减少的突变体在水稻上的毒性变弱,而胞外多糖增加的突变体在水稻上的毒性没有显著变化。【结论】这些结果为进一步分析水稻条斑病菌胞外多糖代谢途径以及与水稻的互作关系奠定了基础。

    • 封闭循环养殖系统中β变形菌亚纲氨氧化细菌的引物特异性

      2011, 51(10):1342-1350.

      摘要 (1284) HTML (0) PDF 258.82 K (21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为探讨4 对不同的引物对封闭循环养殖系统生物膜中β 变形菌亚纲氨氧化细菌(β-AOB) 的特异性差异。【方法】采用16S rDNA 文库克隆技术对β-AOB 的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以引物CTO189f/CTO654r 扩增构建的文库中所含β-AOB 比例最高,可达67. 3%。不同封闭循环养殖系统的生物膜对引物的扩增效率有明显的影响,其中以养殖尼罗罗非鱼的封闭循环养殖系统生物膜为DNA 来源的,引物均有较高的扩增效率。【结论】针对封闭循环养殖系统生物膜中的β-AOB,特异性最高的是CTO189f /CTO654r 引物。

    • >生理和代谢
    • 宜宾浓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可培养细菌的系统发育多样性

      2011, 51(10):1351-1357.

      摘要 (1686) HTML (0) PDF 192.86 K (24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为较系统地了解宜宾浓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得到一些潜在的微生物资源。【方法】采用改良的NA 培养基和高氏I 号培养基分离、去除冗余,测定所得细菌纯培养物的16S rRNA基因,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分离得到603 株细菌,4 株菌的序列与GenBank 中典型菌株序列相似性低于97% ,代表着潜在新类群;599 株菌与GenBank 中34 个属、101 个种的典型菌株序列相似性大于97%,其中以Bacillus 为绝对优势菌(315 株),Streptomyces(121株)、Lysinibacillus(35 株)、Staphylococcus(45 株)为次优势菌,其余各属菌株均在10 株以下。而且有16 个属均只检测到1 株菌。【结论】宜宾浓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的细菌呈现出较为丰富的多样性和一定的稳定性。

    • 腺嘌呤对大肠杆菌DH5α和其耐乙酸突变株DA19 代谢流分布的影响

      2011, 51(10):1358-1363.

      摘要 (859) HTML (0) PDF 174.45 K (15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本文通过分析在基本培养基中添加腺嘌呤对大肠杆菌DH5α 和其耐乙酸突变株DA19 代谢流分布的影响,从而进一步了解二者在代谢调控方面的差异。【方法】对2 个菌株分别在氮源限制基本培养基及添加腺嘌呤的氮源限制基本培养基中进行连续培养,分析两者代谢流变化差异,并与酶活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添加腺嘌呤降低了DH5α 的葡萄糖比消耗速率和乙酸的比生成速率,提高了菌体关于葡萄糖的得率,而丙酮酸比生成速率变化不明显。与MN 培养基相比,添加腺嘌呤后DH5α 降低了乙酸分流比,提高了分泌丙酮酸和三羧酸循环分流比,同时明显改变了磷酸果糖激酶、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和乙酸激酶酶活。与DH5α 不同,添加腺嘌呤使得DA19 的丙酮酸比生成速率增加了近57% ,而其它参数无明显改变。与MN培养基相比,DA19 在添加腺嘌呤后降低了三羧酸循环分流比,大大提高了分泌丙酮酸分流比,而关键酶活未发生明显改变。酶活变化与代谢流结果基本一致。【结论】由于大肠杆菌DH5α 和DA19 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能力存在差异,因此添加腺嘌呤对两个菌株的代谢流分布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影响。

    • >酶和蛋白质
    • 牦牛瘤胃元基因组文库中木聚糖酶基因的分析

      2011, 51(10):1364-1373.

      摘要 (1009) HTML (0) PDF 413.59 K (21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了解牦牛瘤胃微生物木聚糖酶多样性及其降解特征,为木聚糖降解提供新的基因资源。【方法】根据对已构建的瘤胃微生物元基因组细菌人工染色体(BAC) 克隆文库高通量测序结果的注释,筛选其中编码木聚糖酶的基因并进行多样性分析;对其中一个木聚糖酶基因及其连锁的木糖苷酶基因进行克隆表达和酶学性质表征,分析其协同作用。【结果】共筛选到14 个木聚糖酶基因,均编码GH10 家族木聚糖酶,其氨基酸序列之间的相似性为20.5%-91.3%;其中7 个木聚糖酶基因所在的不同的DNA 片段(contig) 上存在木糖苷酶基因,编码的木糖苷酶属于GH43 或GH3 糖苷水解酶家族。将其中一对连锁的木聚糖酶(Xyn32) 和木糖苷酶基因(Xyl33) 分别克隆、表达和纯化。纯化后的木聚糖酶比活为1.98 IU /mg,但不具有阿魏酸酯酶活性;木糖苷酶比活为0. 07 U /mg,且具有α-阿拉伯呋喃糖苷酶活性。体外实验证明,木糖苷酶Xyl33 对与之连锁的木聚糖酶Xyn32 的木聚糖降解具有协同作用。

    • 解脂耶氏酵母脂肪酶LIP4和LIP5在毕赤酵母中的异源表达及酶学性质

      2011, 51(10):1374-1381.

      摘要 (1247) HTML (0) PDF 355.93 K (23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克隆解脂耶氏酵母( Yarrowia lipolytica) 脂肪酶LIP4 和LIP5 的cDNA 序列,研究其基因结构,并实现其在毕赤酵母中的功能表达,以探讨其酶学性质。【方法】利用反转录PCR 首次扩增LIP4 和LIP5 的编码基因,用SignalP 3. 0 分析其基因序列,然后分别构建胞内表达载体pPIC3. 5K-Lip4、pPIC3. 5K-Lip5 和胞外表达载体pPIC9K-Lip4、pPIC9K-Lip5,将其转入毕赤酵母GS115 中表达,以NTA 树脂纯化酶蛋白,研究其酶学性质。【结果】cDNA 序列测序结果显示两者均不含内含子,酶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中含有典型脂肪酶的活性三联体结构和五肽保守区;酶学性质研究表明,两者的最适底物均为癸酸(C8) 对硝基苯酚酯,最适pH为7. 0,最适温度为40℃,但LIP4 对pH 和温度更敏感;两者均能被Ca2 + 激活,且LIP5 还能为Mg2 + 激活,但均被Hg2 + 、乙二胺四乙酸(EDTA) 和苯甲基磺酰氟( PMSF) 强烈抑制。【结论】首次克隆了解脂耶氏酵母脂肪酶LIP4 和LIP5 编码基因,实现了其在毕赤酵母中的活性表达,并初步研究了其酶学性质,为上述脂肪酶的应用及进一步深入研究解脂耶氏酵母脂肪酶家族奠定了基础。

    • >生态和环境微生物学
    • 两株异养硝化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脱氮特性

      2011, 51(10):1382-1389.

      摘要 (1245) HTML (0) PDF 298.83 K (17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利用异养硝化培养基,从华中农业大学实验猪场污水中筛选得到2 株具有较高脱氮效率的细菌。【方法】通过形态学特征及16S rDNA 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对分离菌株进行了鉴定。且对菌株P2 和P9降解氨氮的相关特性也作了研究。此外,将菌株单独或混合接种于猪场污水,检测其处理实际污水的脱氮效果。【结果】初步判断菌株P2 为副球菌属(Paracoccus sp.),P9 为申氏杆菌属(Shinella sp.)。2株细菌能在有机物存在下进行异养硝化作用,经24h 培养,菌株P2 和P9 对氨氮的去除率可达80% 左右,同时未发现亚硝酸盐、硝酸盐积累;但菌株P2,P9不能以NO-3或NO-2为唯一氮源发生好氧反硝化作用。菌株P2 和P9异养硝化的最适碳源为丁二酸钠,最适C /N 比为9,且脱氮过程中pH 值从6.8到8.9 一直呈上升趋势。菌株对小分子碳源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在加入小分子碳源的情况下,其对污水具有较强的脱氮能力,且这两个菌株混合施用较单独作用氨氮去除效果更好。【结论】菌株P2 和P9 脱氮能力较强,其在污水处理行业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 仔猪结肠中产甲烷菌群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2011, 51(10):1390-1397.

      摘要 (950) HTML (0) PDF 522.84 K (19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为评价仔猪结肠中产甲烷菌群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日粮类型、断奶应激及日龄)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采集了7、14、21、24 和35 日龄仔猪结肠内容物,进行基因组总DNA 的提取,运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 技术分析各结肠样总DNA 的产甲烷菌的PCR 产物,同时研究了与甲烷生成相关的结肠内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VFA) 的变化情况。【结果】结果表明,仔猪结肠内容物中乙酸、丙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Total volatile fatty acid,TVFA)浓度随日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但丁酸浓度未有显著性变化(P>0.05);基于Dice 模式的UPGMA 聚类分析的DGGE 指纹图谱结果显示,7-24 日龄结肠样的产甲烷菌群落结构相似性较高,聚集到一个分支上;而35 日龄的结肠样聚集到另一分支上;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 结果表明,日龄和日粮类型与产甲烷菌群落结构的关联度较高;序列分析表明,仔猪结肠食糜中甲烷菌群主要以甲烷短杆菌为主,同时存在另一类未知甲烷菌。【结论】本研究表明,甲烷短杆菌是仔猪结肠中的优势产甲烷菌,日龄和日粮类型与仔猪结肠中产甲烷菌群落结构的相关性最强。

    • >侵染和免疫
    • 马立克氏病病毒超强毒感染鸡羽髓蛋白质组分析

      2011, 51(10):1398-1406.

      摘要 (1195) HTML (0) PDF 2.43 M (19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羽毛是细胞游离马立克氏病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MDV) 释放的部位,为了解感染MDV后鸡羽中宿主基因表达的变化及对病毒感染的应答,进行了MDV 感染鸡的羽髓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1日龄无特定病原体( 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 鸡人工感染MDV 超强毒RB1B 株(1000PFU),感染后21d 采集鸡羽毛,提取羽髓蛋白,以17cm,pH5 - 8 的IPG 胶条进行二维电泳,以未感染病毒的SPF 鸡羽髓蛋白为对照,使用PDQuest 软件对二维电泳图谱进行差异蛋白分析,并选取部分差异斑点进行质谱鉴定。【结果】PDQuest 软件分析发现攻毒组和对照组表达差异大于两倍的蛋白点有41 个,其中攻毒组表达上调的蛋白点25 个,下调的蛋白点7 个,新出现的蛋白点有9 个。质谱分析共成功鉴定了21 个斑点,对应于20 个蛋白。如载脂蛋白AI(apolipoprotein AI)、14-3-3 sigma(两个斑点均为该蛋白)、癌蛋白18(stathmin) 等。【结论】功能预测表明这些蛋白涉及到宿主的抗病毒应答、物质代谢、细胞骨架成分、细胞增殖相关等方面。

    • 番鸭呼肠孤病毒和H9 亚型禽流感病毒共感染对番鸭胸腺免疫抑制作用

      2011, 51(10):1407-1412.

      摘要 (836) HTML (0) PDF 249.23 K (15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番鸭呼肠孤病毒(muscovy duck reovirus,MDRV) 和H9 亚型禽流感病毒(H9 avian influenza virus,AIV) 共感染对番鸭胸腺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8 日龄番鸭人工感染MDRV 或/ 和H9 AIV,观察番鸭感染后发生率和死亡率、胸腺形态和显微结构变化,淋巴细胞增殖试验检测胸腺细胞增殖功能,RT-PCR检测MDRV 或H9 AIV 在番鸭胸腺的分布。【结果】H9 AIV 感染后番鸭发病率低,无死亡;不影响胸腺的发育,胸腺病理变化不明显,但能显著抑制胸腺淋巴细胞增殖反应。MDRV 单独感染番鸭生长迟缓,发病率80% ,死亡率50% ;胸腺萎缩,出现局限性坏死灶;对番鸭胸腺细胞增殖反应的有抑制作用,差异显著。共感染组番鸭生长迟缓,发病率90% ,死亡率70% ;胸腺萎缩,淋巴细胞减少,出现局限性坏死灶;对番鸭胸腺细胞增殖反应的有抑制作用,差异极显著。共感染组在病毒检出时间和检出率上均大于单一病毒感染组。【结论】H9AIV 感染对胸腺的免疫抑制作用较弱,MDRV 感染后对胸腺的免疫抑制作用较强,MDRV 与H9AIV 共感染在番鸭免疫反应抑制上有协同作用。

    • 鸡肉源沙门氏菌对喹诺酮和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状况及相关基因

      2011, 51(10):1413-1420.

      摘要 (1696) HTML (0) PDF 415.27 K (35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研究分离于陕西、河南、四川和北京四省( 市) 鸡肉源沙门氏菌对喹诺酮和部分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药敏性及相关耐药基因,更好地了解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途径,确保食品安全。【方法】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沙门氏菌的药敏性,用PCR 和基因序列测定法确定耐药沙门氏菌中与(氟) 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相关的喹诺酮类抗性决定区基因突变及质粒携带的耐药基因。【结果】390 株沙门氏菌中,63. 59% 的菌株对萘啶酮酸产生抗性,21. 28%、16. 67% 和14. 62% 的菌株分别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产生抗性。248 株萘啶酮酸抗性菌中,aac(6’)-Ib-cr、qnrA、qnrB 和qnrS 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20. 16%、10. 89%、10. 08% 和1. 61%。83 株耐环丙沙星的菌株中,gyrA 和parC 基因的点突变共199 个;其中gyrA 基因中以Ser83Phe 和Asp87Gly 双突变最为常见,其次分别为Ser83Phe 和Asp87Asn 双突变、Ser83Tyr、Ser83Phe、Asp87Gly;parC 基因的65 个点突变均为Ser80Arg 突变。【结论】四省市中鸡肉源沙门氏菌耐药状况严重,其解旋酶和拓扑异构酶基因突变及质粒携带的耐药基因是导致沙门氏菌耐药的重要机制。

    • >研究简报
    • 我国17株绵羊肺炎支原体分子分型及其菌体蛋白免疫印迹

      2011, 51(10):1421-1426.

      摘要 (1108) HTML (0) PDF 517.10 K (17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分别从基因和蛋白水平研究我国部分地区绵羊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ovipneumoniae) 分离株的分子特征,并了解其免疫原性蛋白的差异。【方法】对分离自8 个地区的17 株绵羊肺炎支原体进行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和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ph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分析,采用NTsys-2. 10e 软件对AFLP和SDS-PAGE 结果进行聚类,并用绵羊肺炎支原体模式株Y98 高免血清对部分分离株进行免疫印迹分析。【结果】当相似系数分别为0. 78 和0. 85 时,绵羊肺炎支原体分离株可根据8 个来源地区分成8 个AFLP 群和8 个SDS-PAGE 群;用8 株分离株进行免疫印迹共出现6 条蛋白条带,分子质量分别为105 kDa、83 kDa、65 kDa、42 kDa、40 kDa 或26 kDa,其中83 kDa 和40 kDa 蛋白为8 个菌株保守的免疫原性蛋白。【结论】我国部分地区绵羊肺炎支原体分离株之间存在遗传差异,不同分离株的主要免疫原性蛋白也存在一定差异,但83 kDa 和40 kDa 蛋白为其保守的免疫原性蛋白。本研究首次对我国部分地区绵羊肺炎支原体分离株进行了分子分型与免疫印迹分析,结果将为绵羊肺炎支原体病的新型诊断技术开发和疫苗研制奠定理论基础。

    • >征稿简则
    • 征稿简则

      2011, 51(10).

      摘要 (1053) HTML (0) PDF 103.79 K (5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当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